红色文宣教父+陈伯达+冬川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导语:
陈伯达是红色政权所有文史哲研究的教父。他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他将无数隐
秘带进了党的坟墓,即使作为灰烬也绝不能逃离党的范围。
正文:
陈伯达(1904-1989,福建泉州惠安人)出身没落的士大夫家庭。高祖父陈金城(1802-
1852,1843年为陈庆镛代拟《申明刑赏疏》,指控卖国权贵、败将逃官,奏文“直声震海
内”)在道光朝中举人,曾经大胆地弹劾琦善。陈伯达的父辈时运大不如前,刚刚达到
秀才的层级,科举就废除了。他们不能或不愿适应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家道迅速中
落,到陈伯达的少年时代,已经连擅长经营的富裕农民都不如了。阶级地位的颠倒,
比单纯的物质匮乏更富有刺激性。士大夫文化促使他们相信自己没有错,一切都是世
界的错,尤其是洋人和商人的错。洋人和商人的胜利不是因为聪明能干,而是因为游
戏规则的破坏。只要稍微加一点理论上的胡椒面,邪恶的洋人和商人就可以升级包装
为邪恶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陈伯达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完成没落士大夫由于知识
浅薄和视野狭窄而未竟的精神胜利法,通过理论巫术将是非颠倒的世界重新颠倒回来。
左派一般出在面子大而金钱少的小资产阶级,尤其是吏治国家的小公务员和下层白领
家庭,法兰西、俄罗斯、奥斯曼都有大清陈家的对应物。企图通过抽象理论知识改变
阶级地位的人,一般会走上左派或进步主义的道路,通常位于社会的中间层,而统治
者和底层人都有轻视条条框框、依靠经验知识的倾向。
hhh陈伯达毕业于厦门集美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小学教师。这样的学校和这样的职
业,特别适合他这样既没有钱、又擅长书面学习模式的人。抗战以前的小学教师日子
其实相当滋润,不难在前清习俗未改的土鳖父老面前扮演士大夫,收入相对于极为低
廉和稳定的物价水平堪称丰厚,至少养家糊口不成问题。张中行这种真正从淳朴劳动
者积累升级的学生,对这种祖辈未曾享受过的美好前景相当满足和感激。陈伯达这种
人处在同样的境地,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社会理应偿还他们的欠债,而且远远配不上
家乡父老崇拜的聪明。他在文艺爱好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小说,还成功地自学了英文,
像孔雀开屏一样得意,觉得前后左右的土鳖谁都配不上自己,应该去大城市扬名立万
了。1924年,二十岁的陈伯达进了上海滩。
hhh他在上海的前途相当于现在的小报记者,但他确实有一般小报记者所不具
备的才干和志向。他加入了国共两党合办的学习班,变成了国民革命的候补政
治辅导员。北伐开始后,他担任国军独立第四师师长张贞①的秘书和福建陆军
干部学校的政治教官。他本着吃饭砸锅的精神,加入了国民党,利用国军的保
护伞,为共产党代表王荷波②组织乌克兰人所谓的民间武装,在思想保守的福
建社会激起了极大的反感。蒋介石清党以后,命令福州卫戍司令张贞就地处置

这个捣乱分子。张贞是形式上加入国民党的旧派军人,不适应列宁主义时代的
党派斗争伦理,觉得小团体的私人关系比意识形态的路线斗争重要得多,不仅
放了陈伯达一条生路,还送了陈伯达一千块钱的路费。陈伯达拿着旧军阀的钱
逃到上海,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倒台以后,这笔钱变成了他的罪证。---
1、张贞,1884-1963,保定军校毕业,原为福建靖国军将领,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官至陆
军上将。他救过陈伯达两次。1931年,陈伯达在天津被捕,后被关在北平草岚子监狱,还
是张贞出手相救,陈伯达在狱中只待了十个月就出来了。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上说:“我看,
国民党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张贞就救过陈伯达一命。”
2、王荷波,1882-1927,福州人,中共早期工运领导人之一。1927年春,陈伯达应邀担
任王荷波组织的工人纠察队的顾问。
---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陈伯达\Wang_Hebo.jpg王荷波
hhh陈伯达入党后,首先在武汉从事宣传工作。随后,他和王明一起去莫斯科
孙文大学受训。校长米夫在斯大林控制国际共运机构以后,长期负责上海远东
局的工作,将王明和其他弟子安插到中国支部的领导职位上。陈伯达回国后,
根据王明的指示,在天津编辑《北方红旗》。国民党地下组织袭击共产党地下
组织,抓获了陈伯达,但由于双方都是地下组织的缘故,不得不将他释放。统
治华北的西北军旧部依靠共产国际的程度,超过依靠南京国民政府的程度。国

民党在这些地方甚至连党部都遭到监视和限制,依赖地下组织的程度比他们在
上海自由市更为严重。这样的环境为苏联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直接造就了吉鸿
昌的兵变①和北平的学潮②。陈伯达在这两项工作当中成就卓著,赢得了刘少
奇的嘉奖。1936年,北方局改组。刘少奇任书记,彭真任组织部长,陈伯达任
宣传部长,林枫任秘书长。他们在冀察政务委员会的保护下,从半地上活动转
为公开活动,发动北平各界尽快抗战,有力配合了周恩来和康生领导的地下活
动和兵运工作。日军主要将领的病假和休假造成了“我强敌弱”的宝贵机会窗口,
卢沟桥抗战就在这届新班子的有力领导下提前爆发了。国民党地下组织借助通
州大屠杀,履行了他们对统一战线的义务。上级对陈伯达的工作表示满意,将
他调到延安。---
1、据师哲回忆,柯庆施曾告诉他,陈伯达从苏联回国以后,到了天津,但找不到党的关
系,遇到在苏联留学时相识的柯庆施才接上了关系。柯派陈伯达到吉鸿昌的察哈尔抗日同
盟军编辑《民众日报》。吉的公开身份是抗日将领,实际是共党的秘密党员。京津地区党
的地下工作,在经济上靠吉鸿昌支援,柯庆施则帮助吉做统战工作。
2、1935年,在北平、华北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和不被今人甚知的新启蒙运动。陈伯达是
这两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清华大学救国会发表的《告全国人民书》中,著名的“华北之大,
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就是出自陈伯达之手。
---
hhh陈伯达在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任教。毛泽东发现
陈伯达运用辩证法的方式符合自己的偏好,决定重用此人。毛泽东对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红色文宣教父+陈伯达+冬川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