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历史月刊002·古迹情深史笔冷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2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简书历史月刊002
古迹情深史笔冷
简书 编
浙版数媒
版权信息
简书历史月刊002·古迹情深史笔冷
简书 编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6
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翻印、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或图表。
DNA-BN:ECFD-N00005771-20150326
最后修订:2016年09月14日
制作:Mz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6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
目 录
卷首语
史论:纵横古今谈
重考据、反类比——论陈寅恪的节制
南侨机工:匹夫卫国往事
忍者物语:起源与消亡
普罗米修斯和佛心、道骨、儒表
史趣:历史有意思
“名不副实”的北岳恒山
古人出游趣事多
宋代的风尘三侠
《红楼梦》里最污的描写——说说清朝同性恋的事
时政:关心天下事
傅园慧变网红,有人白了头,洪荒之力出自这里!
写在中元:中国的鬼节为什么不热闹
问答:只是很好奇
汽车刚出现在中国的时候,人们是怎么考驾照的?
中国为什么没有贵族?
还记得,木兰围场的五阿哥吗?
粉胸半掩疑晴雪:唐朝女性的着装真有那么暴露吗?
散文:漫步且遥想
拜昭君墓:独留青冢向黄昏
且与清风共吟唱
特辑:风雨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四百年的距离有多远
电子阅读时代,天一阁存在的意义何在?
特辑:霸王说到今
项羽为何不惜背负骂名杀义帝?
项羽,其实是死于自己的天才
卷首语
古迹情深史笔冷
想必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历史人物,他们或是精神偶像,或是才华横溢,或是趣味相投;想必每个人都有偏爱的时代,大气强盛的汉唐,文化璀璨的两宋,或者名士风流的魏晋,大师辈出的民国……如今,名人古迹俱往矣,留下的,是一页页文字和器物遗迹。饶是如此,当我们面对所喜所爱所赋深情的古人古迹时,也难免心动心摇心向往之。
然而,当我们握笔撰文时,却仍需要保持一定的冷静。梁任公史笔如椽,行文如涛涛江水,但仍然重考据细论证,在学术上依然批评恩师康有为的不节制。陈寅恪撰史提出“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但治学严谨,尤重考据。不要说,历史随意涂抹就行,不要说,历史已然没有真实,那些轻飘飘的讥笑不过是体现自身的浅薄而已。历史也许呈现出千百种面貌,但其背后必有可依据的来源,明白无疑也好,草灰蛇线也罢,历史终归是指向真实、追溯真实和揭露真实的。
好了,话不多说。截止到2016年8月31日,简书[历史]专题8月份共收录文章873篇,本期仅从中精选出20篇佳作,分门别类,供诸位历史爱好者赏读。
历史专题主编:子曰少怀
重考据、反类比——论陈寅恪的节制
文/闻霈
民国四大国学大师各有特色,一言以蔽之:梁启超的入世、王国维的孤独、赵元任的洒脱、陈寅恪的严谨。我最推崇陈寅恪。
王小波曾经评论陈寅恪,大意就是数百年难见的大学问家,留下的著作却很少,非常遗憾。然梁启超在评价陈公时却说,他的几百字抵得上我的数万言。我有意将陈公的著作都拿来读上一遍,但艰涩的史料、生僻的涉猎让我望而却步,在此也难以推荐诸位去一一研读,除非你有执着的求学精神和专心于此志业的决心,否则陈公那浩如烟海却又细致入微的考据定会让你徒有感叹了。我只推荐读陈公《柳如是别传》和他关于中古时代的著作(中古时代就是南北朝、隋唐、五代)。《柳如是别传》浩浩然八十余万言,充满了对时代背景的描述和史料的考据,不乏对政治、文学、思想演进的研究,将一代名妓的一生放在历史大背景下去研究,摒除一切猎奇、猜测,最大程度的还原一个晚明时代的风起云涌的情状,这是一个学者的严谨和节制。另外,他毕生致力于中唐时代的研究,提出的“士族门阀”、“山东豪杰”的理念,以及对后世影响至关重大的民族融合和演进的理论无不给我们理解历史以新的视角。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丑,这话说出了史学的尴尬和我们对待历史态度的两难。我曾经在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时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凭借着史料记载的史实推理前后的因果,再不断进行因果链的推演或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而搜集史料这本末倒置的做法得出的历史结论究竟可信度有几分。“一个正确的前提可以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一个错误的前提可以推导出无数结论。”我对现代一切动辄数百万言的历史著作,都有点不信任。历史定然不是自然科学,也绝非是社会科学范畴,但凡涉及到科学必有现实可供证伪的实验对象,也必有可以抽象为数据或模型的统计分析,然历史全不符合。可是我们又太需要历史能最大程度的还原,史料能最大程度的真实,在此前提上小心求证因果。梁启超推崇陈公的那番话就是这个道理了,在求真这个前提下哪怕寥寥数言,对于世人认识历史才有最大价值。否则抓住一段浮光掠影的史料就进行主臆断和想象的加工,或为满足世俗的猎奇写出来的以史为名的东西,价值几何?当消遣看看也就罢了。国学的研究实在是需要严谨和节制:文字和语言的演进极易导致理解的谬误、史料本身的匮乏、记载者个人的阶级立场也难以实现对历史的客观反映,必得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互相印证方能求得一些真实。陈公认识到这一点,终其一生秉承节制和谨慎的治学精神,在这个领域艰难深耕。有一分史实做一分分析,“理解之同情”为前提,绝不超越历史本身进行演绎。
陈寅恪的学术严谨还体现在绝不随意类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康有为“借古改制”的批判。相信大家在中学学过这段历史: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戊戌变法进行舆论造势,通过演绎孔子思想为变法廓清顽固派的阻挠。而陈公认为“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简书历史月刊002·古迹情深史笔冷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