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夜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6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第十二夜
作者:[英]威廉·莎士比亚
ISBN:9787532771936
译者:方平
责任编辑:冯涛
产品经理:邵明鉴
前言
谈这个喜剧先得从剧名谈起。在西欧基督教世界里,每年1月6日是“主显节”,纪念耶稣降生后受洗,东方三贤去伯利恒朝拜圣婴等事迹。“第十二夜”也就是“主显节之夜”,到了这一夜晚,从圣诞节起持续十二天的整个圣诞节期就宣告结束了。
当时,人们在这跨年度的节期的最后一夜,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依依惜别声中,那一番热闹,甚至比“圣诞之夜”更隆重。
到了莎士比亚的时代,“第十二夜”的宗教色彩日见淡薄,而演变为一个世俗气息很浓重的狂欢之夜了。今天的读者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莎翁给这个喜剧取了一个和戏剧情节毫不沾边的剧名:《第十二夜》呢?但是对于当时的观众,这剧名意味着舞台上将为他们呈现一个弥漫着节日气氛的狂欢世界,让那个由常情常理支配着的现实世界暂且退隐一边吧。
一对孪生兄妹,早已进入了谈情说爱的青春年华,难道还彼此肖似得雌雄莫辨,真假难分?当时又没有银幕上制造分身术的电影特技,出现在舞台上的分明是两个面貌不同的演员(其中一个还是童伶),用理性的批评的眼光来看,就更显得荒唐了。可是由此造成的喜剧性场面,那种种误会,那纠缠不清,那疯疯癫癫,却确是增添不少笑料。当时的剧场想必不止一次地淹没在一片开怀的笑声中;至于那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只是回到了现实世界后才会想起来。
“把这回事搬上了舞台,我可要批评呢——太荒唐了,全是捏造!”费宾(奥丽维雅的仆人)说道。
[1]
这岂不是剧作家找机会,通过剧中人物之口,在向观众打招呼吗?——别拿它当真吧:这搬上了舞台,发生在虚无缥缈的伊利里亚城的那一段离奇曲折的故事。给喜剧取名“第十二夜”,恐怕用意相同,为了让观众对于进入那样一个喜剧性世界精神上有所准备吧。
[2]
喜剧《第十二夜》荒唐的事儿多,笑料也多,但它可不是一个让人笑过之后就忘了的胡闹剧。整个戏剧并不始终都是在虚无缥缈的云端里盘旋,它有落脚到地面上来,投入现实生活的怀抱的时候。那时戏剧场面就从城堡大厅转移到了底层的后间,上场的人物换成了总管家,穷亲戚和食客,他们中间的欢腾、吵闹、冲突,形成了喜剧的一条支流。整个戏剧由两条情节线在两个平面上交叉进行。
活动在上层的是尊贵的公爵,优雅的伯爵小姐,秀丽的薇奥拉,他们的出言吐语是那么机智隽永,诗意荡漾;相形之下,那些活动在底层、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人物显得庸俗不堪、贻笑大方。然而他们个个富于鲜明的个性,有血有肉,一举一动各各打上了私心杂念的印记,因此带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当然,同时带来了笑声。
莎士比亚创作他的喜剧,不避节外生枝,经常开拓旁支分流,来扩大喜剧境界,把传奇性的情节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在建构整个喜剧的故事框架时,他往往利用现成的底本,偏重于悲欢离合、离奇曲折的情节;在他处理第二情节线时,我们看到了施出浑身解数的莎士比亚。他匠心独运,无所假借,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他的素材,深化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第十二夜》另有一个副标题:《悉听尊意》(What You Will)。——要是你认为剧名不够贴切,那么请按照尊意另换一个吧。英王詹姆斯一世在他的第二版《莎剧全集》(第2对开本)上确是亲笔把这剧名改为《马伏里奥》。我们还知道《第十二夜》曾几次在宫廷内演出,而1623年那一次,喜剧就以《马伏里奥》为名。
这贵族之家的总管家不仅给英国国王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深受一般观众的欢迎。比莎翁晚一辈的英国诗人狄格斯(L. Digges)有诗(1640)记叙当时的盛况:
池子,走廊,包厢,都挤满了观众,
来听马伏里奥——那缚交叉吊袜带的笨虫。
这个受欢迎的角色,确是一个写活了的典型人物。莎士比亚把当时在清教徒身上所具有的资产阶级的某些性格特征赋予了他。
“他这人很庄重,懂规矩,做我这大户人家的管家最合适了”,除了女主人曾经称赏过他,这宅子里再没哪一个对他有一丝好感。这不难理解,因为他从来不曾对什么人有过什么好感。他只看得起他自个儿。
公爵的使者在门外求见,奥丽维雅问:来了什么样的人?再没有比马伏里奥的回答更让人寒心了:“呃,还不是那么一个人。”
女主人想了解对方的人品,他又皱着眉头说,这个“毛孩子”——
就像一颗豆荚还没长足,一只苹果半生不熟;刚好在潮涨潮落、孩子和大人的交接点上。相貌倒还端正,说话可尖利;看得出,这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呢。
[3]
可是我们记得,方才薇奥拉在出发前,公爵赞美过她正当青春妙龄,夸她的嘴唇比狄安娜天仙更红润、更柔滑;等会儿她进入伯爵小姐的大厅,我们看吧,她的脸,她的谈吐举止,一下子打动了奥丽维雅的芳心。
这一个对比是很鲜明的。“要是不许我挑剔,我就没法做人”,这是伊阿哥(《奥瑟罗》中的阴谋家)的自白;对于马伏里奥的自命不凡,这句话同样用得上。他拒绝用善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
“唉,马伏里奥,你心里头只容得下你自个儿,你的气量也太小了。”女主人的这一批评可是入木三分。
他不仅容不得人,而且不承认人们有精神生活的需要,对人们享受他们的生活乐趣,显示出一种不能容忍的敌意。正是在这一点上,浅薄的功利主义表现得特别明显。托比大爷气不过他,当面反问道:
难道你,自以为道德高尚,就容不得别人喝麦酒、用茶点了吗?
[4]
这是喝酒唱小曲儿,闹得正欢的托比大爷他们为捍卫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提出的抗议。
其实托比并不是什么正派人物,深更半夜喝酒喧闹也确实应该管一管;可是这时候,观众却宁可把同情给予比较有人情味的托比(剧作家也显然站在托比这一边),因为这时候的他并不只是在为自个儿说话,他用他通俗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智慧:不应该把道德和生活情趣对立起来;道德变成了冷冰冰的清规戒律,压制人的追求欢乐的本性,那么,这样的道德也就谈不上什么高尚了。感谢托比,“生活乐趣”在现代英语中有了形象化的表达:“茶点和麦酒”(cakes and ale)。
莎士比亚该是有意识地在剧本中点明,在马伏里奥身上“有一股儿清教徒的气味”。因为他们处处表现出一种惟我独是的严肃劲儿,那么一本正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第十二夜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