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鱼蟹养殖技术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1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稻田鱼蟹养殖技术
吴旭东,张峰,张宝奎
宁夏人民出版社
目录
扉页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稻田养鱼的历史和发展
第二节 稻田养鱼的意义与作用
第三节 发展稻田养鱼的限制因素
第二章 稻鱼共生理论
第一节 稻鱼共生系统
第二节 稻鱼共生系统的应用价值
第三章 稻田养殖的类型和设施
第一节 稻田养殖主要类型
第二节 稻田养殖的基本设施
第三节 稻田养殖的工程设施
第四章 稻田养鱼技术
第一节 养鱼稻田的环境特点及选择
第二节 稻田养殖中水稻品种选择及栽培技术
第三节 稻田养鱼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节 稻田培育鱼种
第五节 稻田成鱼养殖
第六节 苗种与成鱼的饲养管理
第七节 稻田捕鱼
第八节 稻田养殖常见鱼病防治方法
第五章 鱼类稻田养殖
第一节 罗非鱼稻田养殖
第二节 鲫、鲤稻田养殖
第三节 草鱼稻田养殖
第四节 泥鳅稻田养殖
第五节 乌鳢稻田养殖
第六节 革胡子鲶稻田养殖
第六章 河蟹稻田养殖
第一节 河蟹的生态习性
第二节 养蟹稻田的设计与改造
第三节 稻田蟹种(扣蟹)的养殖
第四节 稻田成蟹养殖
第五节 稻田养蟹的病害防治
第七章 鱼蟹养殖稻田的管理
第一节 稻作与养殖
第二节 稻田施肥技术
第三节 稻田施用农药技术
第八章 饵料培育
第一节 动物性饵料的培育
第二节 水生植物性饵料的栽培
附录一 无公害食品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附录二 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
附录三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附录四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参考文献
文轩人气书店
[点击链接]
——————2014年畅销TOP——————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推理圣经
(套装共3册)
[点击链接]
前言
稻田养鱼是人工的稻鱼共生生态结构,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利用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可提高水稻与水产品的品质,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农业产业模式。
为了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户对稻田鱼蟹养殖技术的需求,编者搜集整理了国内(特别是适合北方地区)的稻田养殖技术资料,结合我们多年来的生产科学实践,编写了《稻田鱼蟹养殖技术》一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稻鱼共生理论、稻田养鱼的类型和设施,重点介绍了稻田养殖罗非鱼、鲤、鲫、草鱼、泥鳅、乌鳢、革胡子鲶以及河蟹的相应技术,并专立章节详述了如何正确的处理好养殖鱼蟹与种植水稻相互之间诸如烤田、施肥施药等措施的矛盾,以及不影响水质的活饵料和植物性饵料的培育技术。本书在内容上力求系统全面,在技术上力求科学实用,在文字上力求通俗简练,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关键技术的难点和重点,力争满足生产实际需要。
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指导性、实用性强,可作为科技工作者、农技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学习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参考书。编写过程中得到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7月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稻田养鱼的历史和发展
稻田养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后期,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四川、陕西等地的汉墓中,陆续发现水田模型多件:如四川新津宝子山水田模型,田中横穿一沟渠,渠中有游鱼;绵阳新皂水田模型,田分两段,中有鱼和泥鳅;陕西勉县出土的东汉陶稻田模型,田面中有泥塑的草鱼、鲫鱼等;四川新都出土的画像砖有表现农夫水田劳作的场景,脚下也有鱼儿游动水中。成书于1700多年前的《魏武四时食制》明确记载:“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子鱼”,即小鱼,“黄鳞赤尾”指的是“鲤鱼”。稻田养鱼的事实肯定早于文字记载的出现。对照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可以肯定,至迟东汉时期,中国已经开始稻田养鱼。当时饲养的品种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泥鳅等多种。
关于稻田养鱼的起源地,有广东、四川、陕西汉中等多种推断。从自然条件和技术变迁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四川地区更可能是稻田养鱼的发源地。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江河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蕴藏着丰富的天然鱼类资源。巴蜀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对鱼类资源的普遍利用。秦、汉时期,随着数量众多的水利工程的兴修,陂池水田大量出现,为大规模的人工养鱼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四川渔业相当发达。为方便灌溉,四川地区稻田、水塘(鱼塘)往往相连,由偶然的鱼入稻田到有意识的人工放养,其结果是必然的。而且,四川地区冬水田分布广泛,当地人往往利用来养鱼。这些也为文献记载和地下出土文物所证实。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稻田养鱼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和浙江、福建等省(区)的丘陵、山区,且多为冬囤水田、冷浸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稻田养鱼有所发展。家鱼人工繁殖的成功,也为稻田养鱼提供了苗种基础,有利于稻田养鱼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期,倪达书研究员在总结我国稻田养鱼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鱼支农、以鱼促稻”的设想,开展了稻田养鱼试验,获得了稻鱼双增收的良好效果。以后又在实践中认识到稻田养鱼后,新的稻田生态系统中稻鱼之间存在着共生互利的关系,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并由中国科学院列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稻田共生理论,阐述了稻田养草鱼种的生态功能,制定了稻田养鱼的技术操作规程,确立了稻鱼配套的几种模式,并进行了农渔结合的试点。这一研究,解决了稻鱼矛盾,达到了稻田养鱼鱼促稻、稻谷增产、鱼种多的目的,增产增收,使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恢复和发展稻田养鱼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逐步优化,稻田养鱼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宁夏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始几年,若干单位也都尝试过稻田养鱼、养蟹,但大多数稻田养殖的鱼蟹都因未掌握稻田养殖技术造成规格不大、产量不高、效益不佳而告终,只在银川、吴忠等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稻田鱼蟹养殖技术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