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1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公意,还是普遍意志?
告读者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一卷的主题
第二章 论最初的社会
第三章 论最强者的权利
第四章 论奴隶制
第五章 必须总是追溯到最初的约定
第六章 论社会契约
第七章 论主权者
第八章 论公民状态
第九章 论实物所有权
第二卷
第一章 主权不可转让
第二章 主权不可分割
第三章 普遍意志是否会犯错误
第四章 主权权力的界限
第五章 论生死权
第六章 论法律
第七章 论立法者
第八章 论人民
第九章 论人民(续)
第十章 论人民(再续)
第十一章 论不同的立法体系
第十二章 法律的区分
第三卷
第一章 政府通论
第二章 论构成不同形式的政府原则
第三章 政府的区分
第四章 论民主制
第五章 论贵族制
第六章 论君主制
第七章 论混合政府
第八章 并非每一种形式的政府都适合任何国家
第九章 好政府的标志
第十章 论政府的滥权及其蜕变的倾向
第十一章 论政治体的死亡
第十二章 主权权威如何自我维持
第十三章 主权权威如何自我维持(续)
第十四章 主权权威如何自我维持(再续)
第十五章 论代理人或代表
第十六章 政府的设立不是一项契约
第十七章 论政府的建立
第十八章 防止政府篡权的方式
第四卷
第一章 普遍意志是不可摧毁的
第二章 论投票
第三章 论选举
第四章 论罗马公民大会
第五章 论保民官制
第六章 论独裁制
第七章 论监察制
第八章 论公民宗教
第九章 结论
公意,还是普遍意志?
晚清和民国时期,卢梭在中国的政治上的形象基本上是革命者的先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而到了20世纪的后20年,在中国知识界对政治文化展开反思时,卢梭又成为集体主义乃至极权主义的鼻祖。在这一时期畅销中国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罗素断言,“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它(指卢梭的哲学)在实际上的收获是罗伯斯庇尔的执政;俄国和德国(尤其是后者)的独裁统治一部分也是卢梭学说的结果”。朱学勤先生那部影响深远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为罗素的这一论断提供了学理支持。朱学勤和罗素均断定卢梭的“公意”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中被译为“总意志”)乃是其思想的极权主义基因。而正是成为经典译本的何兆武先生的《社会契约论》汉译让“公意”这一概念在中国学界流传甚广,可以说,这一译本对于在中国推介卢梭思想居功至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代中国人对卢梭的理解。
然而,把卢梭的volonté générale(general will)译为“公意”,可以说是误译,至少是不准确的译法。显然,从语义来说,把générale译为“普遍”更为准确,并且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确实使用过“公意”(volonté publique)这一用法,但这个用法仅仅出现过一次。不过,这一误译在当代中国语境中却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来有自。何先生以“公意”一词来翻译volonté générale,大概不仅仅是受到晚清以来卢梭汉译的影响,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译笔达雅而牺牲信实所造成的后果。对他这辈人而言,“大公无私”“狠斗私字一闪念”这样的共产主义理念已经在无数次政治运动中浸润入骨了。对于这一政治和道德理想,他很有可能通过法国和俄国革命在卢梭的思想中读出了某种先声,以至于很自然地沿用“公”而非从语义来说更为准确的“普遍”来翻译volonté générale(general will)中的générale(general)。作为经历过“文革”的“68年人”,朱学勤在“公意”中看到的自然是一个对“私”张开血盆大口的道德理想国。毋庸置疑,也无须多想,“公意”必然是个体权利和自由的敌人,而高扬公意的卢梭自然就是极权主义的始作俑者了。
然而,如果阅读卢梭首先是为了理解其本人的思想,而不是让卢梭服务于读者的政治和道德诉求,那就需要回到卢梭的文本和意图。那么,为什么把volonté générale译为“普遍意志”而非“公意”(公共意志)对于理解《社会契约论》及卢梭而言如此重要呢?
(一)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卢梭创作《社会契约论》要解决的问题。大凡对《社会契约论》或卢梭思想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卢梭的开篇名言:“人生而自由,却处处背负锁链(fers)。某些人自认为是他人的主人,事实上却总是比他人更是奴隶。”由此,卢梭被视为试图打破一切锁链的激进革命者。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卢梭接下来的一句话:“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不知道。如何能使之变得正当?我相信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卢梭说得很清楚,他并非要打碎一切锁链,而是让从自由到背负锁链的变化成为正当的。换言之,并非所有枷锁都是邪恶的。事实上,在卢梭的作品中,我们会读到“有益的枷锁(joug)”“公共福祉的枷锁”“法律的有益”“柔和的枷锁”这样的表达。也就是说,人在脱离了生而自由的状态之后,背负某种枷锁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这一枷锁是邪恶的奴役和败坏,还是某种必要和正当的约束和责任?是自由的丧失,还是自由的条件?可以说,他写作《社会契约论》的目的正是要说服人们背负有益的枷锁。为此,他必须告诉人们什么才是有益的枷锁。
要知道什么是有益的枷锁,最好是先明白什么是坏的枷锁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在这里,卢梭说他不知道人从自由进入枷锁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然而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他已经对这一变化的发生进行了推论。这里触及卢梭思想的另一个核心观念:“自然使人幸福且善,社会则使人堕落而命运悲惨。”这是对“人生而自由,却处处背负锁链”的阐释: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发生带来了对人的奴役。在《论人类当中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卢梭勾勒了独立、自足、自由的自然人的形象。自然人与其他人没有关系,因此不依附也不奴役任何人,也不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而产生冲突;因为不需要以他人和社会作为参照,他仅仅为他自己而活,仅仅需要满足他自己的自然欲望。而没有被社会和他人所刺激的自然欲望是非常有限的,并且自然也为他提供了满足这一欲望的手段。所以,他的欲望和能力完全一致,他不会因为能力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苦恼,所以他是自足而快乐的。由于没有社会及其造成的利益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社会契约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