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_北京晚报副刊_知味_年度文章精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
知味
作者:
张逸良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3月
ISBN:
9787516812839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目录
前言
Ⅰ
成都小河,汇入激流
徐志摩纪念馆
丰子恺的石门湾
去安徽,寻访桐城派
苍茫茫,走进你胸膛——苏格兰高地行
贻孙堂
阿米什人与蒙族乡亲
窑神的地盘
周村的倒流时光
荧屏上的芙蓉镇
江湖寻诗
Ⅱ
忆老舍先生两三事
独居漫受书狐媚
直向天心——我读吴大羽
香山的月儿
千金难买大札来
寂寞
张伯驹的海棠
冯亦代逸事
墙外开花到处香
狐狸庵和14只老鼠
鲁迅译著趣闻
井上靖忆老舍
“名姓从来不值钱”
若隐若现醍醐味
安娜走了,他也走了
诗画卮言
韦启美的“两双眼睛”
英雄与艺术的光芒
Ⅲ
只有清香似旧时
“三老”戒烟记
悟空打的第一个妖怪是谁
你的视角,即你的生活真实
看琴
疯狂的野草
“我哥说我英文不好”
书尽此生,但求心安
河堤边的那团火
上弦月
夹缝生存者
柳公的惊喜
Ⅳ
方向性
水果之香
美国饮食随笔
吃的记忆
元宵节琐记
麦收是“节”
酒至微醺,花到半开
喝啤酒想到康有为
不吃
旧时的风虾
那片“七根草”
奶奶的“花生魔术”
春天的“野米饭”
Ⅴ
文化家园
北京人的“取灯”
烤鸭起誉何孟春
温特教授爱仰泳
乐在北京话
从北大“进城”
前言
报纸副刊日渐式微的年代,“知味”的出现,其实是“逆流”的,或许正是因为它的“逆流”,才能给人以深刻而久长的回味吧。就像品茶时总说的“回甘”一样,苦尽甘来,说的是味道,更是味道背后的省略号。“知味”所做的,只不过是将这个省略号延展开来,以人、故事、情感的叙述形式,让它变得形象而有触感。
从一个单纯说吃的情感杂谈版块,到而后转型为带着怀旧“骨董气”的老副刊;从一个喜欢四处联络访谈的追风者,到如今多数时间静坐,跻身“潜在三高”行列的“小编”,无论对于“知味”,还是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一年中都经历了太多的考验与波折。如今看来,我更愿意把自己看成“知味”的勤杂工,居于幕后,为每一篇文章的完整呈现尽己所能。而在“知味”这个平台上,所有作者,才是真正的主角,是他们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知味”。
有时感到,身居幕后,其实是一份幸运。难得接触新闻现场的紧张与嘈杂,更多时候,是与可以遇见,或未能相见的作者,相对或隔空,一盏清茶,一次对谈,藉此去感知他们经历的人生,并与自己的生活相映照。伴随时间流逝,许许多多“他”和“他们”,正在逐渐打破那个原有的“我”,同时重建一个“我”,往复交叠,即为成长。幸运的同时也深知责任重大——我与作者的关系不再是合同里的甲方和乙方,也不再是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更像是彼此信赖的朋友,一纸托付,不敢怠慢。
一年过去,“知味”刊发了很多作者的文章,精选其中几十篇,集成一本《知味》,算是情谊,也是留念。一一品读,感慨于时光飞逝,再晤如久别老友重逢;感动于文字隽永,耐得细读,无穷回味。如今,“知味”的旅程仍在继续,也期待更多人的关注。
张逸良
Ⅰ
地名如同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那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着千百年来的情感传承,也是永不磨灭的心灵印迹。
无论是选择扎根故土,还是做个匆匆过客,行至一地,要仔细倾听它的声音,虽然有乡愁,更多是乡情。
成都小河,汇入激流
李辉
传记作家,记者,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走进汉中,必到勉县(旧称沔县)武侯祠和诸葛亮墓。
史载最早的这座武侯祠,偌大庭院,千年古树,一片浓荫,掩映着一条古道。据说这条古道修建于汉代,自东向西,穿越秦岭,蜿蜒千里,一直抵达成都中心。两千年悠久古道,如今只有短短几十米遗迹与我们相伴。青石板凹凸不平,站在上面,颇有历史穿越之感。遥想当年,虽然相隔崇山峻岭,却因为这条古道,汉中与成都遥相呼应,四川盆地与汉水流域从此不再陌生。
距古道百米开外,便是汉江的上游沔水。沔水东去,流经襄阳,汇入长江,浩浩荡荡奔涌千里,归于大海。站在武侯祠古道之上,首先想到的当是诸葛亮。自小生活在汉水之滨,若到襄阳,总是要去隆中走一走。儿时记忆里,远在千里之外的成都,与《三国演义》的蜀国在一起,与历史传奇中的诸葛亮在一起。
开始熟悉成都,却是因为巴金。“文革”结束后,参加高考,我进入复旦大学,1978年底,同窗陈思和建议我们开始合作研究巴金,于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巴金,以“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他的故乡回忆,使我仿佛嗅到成都大街小巷的气息,人未到,已有亲切感。
1985年,我第一次走进成都,参加巴金、阳翰笙、艾芜、沙汀这四位文坛老人的研讨会。他们都是四川人。还有一位成都作家李稢人,可惜已经故去,无缘相见。他的《死水微澜》《大波》等作品,以熟稔的四川方言,叙述袍哥故事,叙述近代四川护路运动,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他与巴金一样,让读者熟悉了这片土地。
来到成都,当然要去武侯祠。伫立其间,想到杜甫名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同时,也很自然地想到另一名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汉中古道以陆路将四川盆地与汉水流域打通,而蔓延数千里的长江,是四川千百年来连接外部世界的大通道。
有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抗战期间,长江天堑成为最后一道防线,四川乃至长江上游的大西南民众,以坚韧、忍辱负重精神,撑起中国最后一片天空。他们慷慨接纳各地流亡者,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的大学,异地重开,延续教育与文化之脉。从而,民族不亡,祖国不亡。每念及于此,仿佛看到成都诗人流沙河,当年参与修建盟军军用机场的瘦小身影。八十高龄的他,为我书写的“宁静致远”,正是对四川深厚文化的最好诠释。我后来曾多次到成都,不时会想到一些前辈的斑驳身影,如熟悉的丁聪、郁风、黄苗子、吴祖光、杨宪益……他们在这里写作、绘画、教书,只把他乡当故乡,历史场景中,所有漂泊者那一时刻,都已融于其中。
巴金之后,在我眼里,流沙河就是成都最好的一张文化名片。
喜欢听流沙河先生讲话。从来都听他讲地道四川话——本地人大概还能分清是标准成都腔。他讲话语速不快,一板一眼,舒缓有致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知味_北京晚报副刊_知味_年度文章精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