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世事_德国原总理施密特与美国历史学家斯特恩对话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百年世事:德国原总理施密特与美国历史学家斯特恩对话录
作者:施密特,斯特恩,王容芬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5-01
ISBN:9787511720887
目录
版权信息
中文版序
德文版序
第一天上午
第一天下午
第二天上午
第二天下午
第三天上午
第三天下午
译名表
译后记
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德国前总理,世界政坛备受尊重的政治家。曾于1975年应周恩来之邀来到中国,是第一位访问中国且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他从政期间,积极促成德国与中国的建交。在西方世界,他被认为是在经济政策上卓有建树的“伟人”,政治、军事上“杰出的战略思想家”。自1983年起作为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的联合发行人,兼任由其本人参与发起的德国国家基金会名誉主席,前国家领导人俱乐部名誉主席。他对中国人民抱以友好感情,长期关注中国的历史和文明;退休后来过中国15次,中国成了他后半生研究的焦点课题。已出版《论均势战略》、《西方战略》、《伟人与大国》、《理解中国》等富有影响力的著作。
弗里茨·斯特恩(Fritz Stern),1926年出生于德国的布雷斯劳(弗罗茨瓦夫,现属波兰),1938年移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著名的犹太人史、现代欧洲史特别是德国史史学家,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曾在理查德·霍尔布鲁克(Richard Holbrooke)任美国驻德国大使期间,于1993—1994年担任美国驻波恩大使馆高级顾问。已出版《文化绝望的政治》(1961)、《权力的责任》(1967)、《非自由主义的失败——现代德国政治文化论文集》(1972)、《金与铁:俾斯麦、布莱希罗德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977)、《梦想与错觉:德国历史的戏剧》(1999)和《我所认识的五个德国》(2007)等著作。
中文版序
2009年夏天,友人弗里茨·斯特恩来汉堡家中作客,我们交谈时第一次录了音。是内子们建议我们这样做的,因为一年前我们交谈时她们在场,觉得很有意思。弗里茨·斯特恩和我就天南地北的题目谈了三天,看这本书就知道我们说了些什么了。出乎我们的想象,德国读者认为一个曾经的政治家和经济学者、至今笔耕近三十年的时评作者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的谈话具有可读性,书的销售量很高。
更令弗里茨和我吃惊的是,我们听说,我们这本谈话录将在中国出版。中国读者会对一个欧洲人和一个美国人以历史、政治、社会、经济课题为主的问答感兴趣吗,也许他们会觉得两位老先生有时各执己见、针锋相对有趣。
我们非常关注中国读者的反应。不管怎么说,中国读者在这本书里不仅能读到一点点本国的事,还能了解一些美国、欧洲甚至世界历史。
赫尔穆特·施密特
2013年1月13日
德文版序
1976年4月,在柏林我们两个都极为敬重的恩斯特·罗伊特纪念会上,我们初次相见。此后,我们一再就历史和政治问题交换意见。我们感到有缘,缘分与日俱增,铸成友谊。2007年10月,我们参加汉堡文学会堂题为“五个德国和一次人生”的恩斯特·罗伊特纪念会,接着分组讨论,时间不长。与我们同组同桌的尼娜·格鲁纳贝格头一个发言,认为这次交谈没录音太可惜了。我们应当继续这种交谈,下次务必要录音。
这一年夏天,我们在勃拉姆湖聚会。头两天跟以往一样交谈,第三天改弦更张。每个人事先把准备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写下来,讨论时录音。我们的夫人也积极参与讨论,给了我们大力支持;她们还一直批评、鼓励、跟进往后的进展。因此,我们首先要感谢罗吉·施密特和伊丽莎白·西夫桐。谈话记录鼓励我们继续努力。从2009年6月22日到24日,我们在汉堡长号区施密特家里谈了三天,成了这本书。每天11点开始,一直谈到傍晚,才关上录音机。中午稍事休息,好天就到园子里吸吸新鲜空气。
在准备谈话时,托马斯·卡尔劳夫给了我们无可替代的帮助,他把三天马拉松谈话记录整理成初稿。三个上午和三个下午的划分保留了下来,整理出来的谈话与实际进程一致。有时有些段落被归入更大点的题目,添加些关键词,2008年夏天的头一轮谈话的内容合并了进来。校对了人名与数据,悄悄抹掉了个别小错和吃不准的地方。但是,所有给谈话增色添彩的——一挥而就的、柳暗花明的、触景生情的——都尽量保存了下来;同样保存的还有语言风格。需要指出一点,我们谈话的早期部分在奥巴马当选之前,主体部分在其当选之后。我们两人都对各自的段落进行了修订,期间悟出,这样一本谈话集子尽管分开谈这个或那个题目,也不可能达到穷根究底的目的。我们更注重于谈及我们关心的诸多题目,把自己的立场同对方的比较,在观点不同之处深入阐释、交流。
《百年世事》不是一本历史书。因此,我们达成共识,吃不准,干脆保留即兴回答和自发词语,对于文字,既不事后刻意修饰,也不生搬硬套。2009年12月2日和3日,我们在柏林共同定了稿。
并非对每个问题的回答和每个判断都言之有据。我们知道,在这样一席谈中,难以涉及每个题目的方方面面。我们也清楚,高寿未必睿智。不过我们希望,题目的多姿多彩和双方的唇枪舌战能弥补读者可能感到的不足之处。一个根在德国的美国史学家和一个不在职的德国政治家围绕他们经历的世纪和世界的重大问题交流记忆、经验和观点。交谈伊始,我们就明白,不可能找到完满答案,但可能在探讨这个或那个问题时前进一步。到最后,我们感到彼此都受益匪浅。如果这位或那位读者也能从中获益,这一席谈对于我们就太值了。
在此,谨向德特勒夫·菲尔肯、尼娜·格鲁纳贝格、托马斯·卡尔劳夫、沃尔夫·莱波尼斯、马尔克·马祖维尔和特奥·索默尔以及布丽吉特·克吕格-彭斯基、卢瑟玛丽·尼迈尔和阿民·罗尔芬克致以谢意。
赫尔穆特·施密特·弗里茨·斯特恩
2009年12月3日于柏林
第一天上午
历史意识——入侵俄罗斯——1941年——美国参战——德国与波兰——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美国东海岸——布什父子——门罗主义——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亚利克西斯·德·托克维尔——美中关系——中国崛起——再谈东海岸——麦克洛伊、基辛格、切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百年世事_德国原总理施密特与美国历史学家斯特恩对话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