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的颜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疲劳的颜色
作 者:景 辰
出版人:何林夏
目录
版权信息
时间的味道——写在西南的话(序)
袁世凯的绝境——洪宪帝制札记
佳兵不祥——中国宪政史上的军阀语境
宪政补丁沈玄庐——读《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
疲劳的颜色——周作人的思想与人生
历史精神与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
皇权与宪法——清末的帝制问题
约于礼——中国君主立宪思想的基调
时间的味道——写在西南的话(序)
据说拿破仑能寻着气味回到故乡科西嘉岛,而我是靠火锅味道来记忆重庆这座城的。在山城生活了16年,竟然仍觉得它是个谜团,却又不愿打破它。譬如对故乡,我们有乡愁,然而再高明的智者也无法给出理性的解释。其实,人们往往对自己所爱之物知之甚少。唯其神秘,才爱之不尽。如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念之忧心悄悄,对之仍旧喜乐。
苏轼说人生如雪泥鸿爪,“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是有着生于三世十方的糊涂。对我而言,我只能说西南重庆与东北故乡共用一种乡愁的解释。乡愁如何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出些做人的本色。
重庆,忽高忽低的街巷,似远还近的楼宇,像武林圣地,其实多产义士。歌乐山下,便有一座烈士墓,我的母校西南政法大学正与之守望相对。下面的话算不上慷慨,只是多少带着些书生意气,都写在西南,并且是以一个西政教书匠的身份写下的。
一
说来惭愧,我是常常困惑于《老子》的“身与货孰多”之问,却未学得一件认真的东西,亦不知学问之严。故至今也没有求得些许学行,能让自己笑着过日子。索性就以木心先生的好性情来开脱了:某一类人注定是浪子,“水淋淋的浪子”,如巴什拉笔下的天鹅,“混身是水,却还渴得要命”。浪子,是家里越阔气越要出走的,而我是不停地寻找着古典的阔气。其实,我们都是想在世间觅得一席顶红顶红的红色作为自己的皈依,这是一种对人生的虔诚。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份虔敬是普遍地被忽略或者被抑制了的,而一个美丽的字眼便可迸发出生之泼辣与慈悲,写作的意义即在于此,这本书的诞生也大抵出于这个念头。
张爱玲有好语:“文人该是园里的一棵树,天生在那里,根深蒂固,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越远……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艰难的事。”(《写什么》)这道理就如同世人所说的“事因难能,才更可贵”,有一种泼辣的韧性在里面。
虽不是文人,却从事着与文人相关的工作:读书、写作、教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禅宗主张不创门派,不立文字。原因是世间万物太具体太神奇,不敢妄言。对此,我是深表赞同的,行动起来便是“持守”二字,通俗的说法叫做倔强。于好的方面来说,是不强人所难,误人子弟;于不好的方面来说,则未免事功少有而乏善可陈。所幸我这个人只要真喜欢点什么,确实颇有些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头。具体而言,我所信仰的那一点点,都寄托在生活中的小事上,类似老舍笔下的曹先生,满足于书斋的小而完美。《老子》说:知足者,富也。老师林向荣家中亦有这样的一幅字,回想起来却是某种味道,如师母的饺子,如老师的红梅烟。
友人李晓峰常说:“不服高人有罪”,大概有态度决定一切的意思。我的理解是:诸如书斋之类的地方,不宜火气太盛,也不太欢迎大喊大叫的家伙。至人之行,不落罪福,超越赏罚,对此人事的态度应是反省的,而非批判的。用我们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话来讲,叫做传递正能量。其实是照胆照心,照见知音之心。一个大老粗,忽然那么秀美一下,会产生一种气氛,让人明白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让人想起芥川龙之介的话,“人生真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关键不在事物之内,而是游离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一滴水珠滑落的神秘瞬间:
树叶丢掉自己闪光的包袱,轻松了。(纳博科夫)
写作由此而拥有一种可怕的轻松,清清白白,仿佛参与了宇宙中不需负责和非理性的创造过程,美得没有凭据。
现代人聪明,聪明到对一切都重新估价,不断升级更新。其实,人往往是在特别傻的时候才能接近真理,得蒙护佑。在我看来,这个“傻道理”在读书写作之类的事情上也可以运用:文章不必处处悦人眼目,勉强铺张成盛宴。一本书毋宁是一道菜,生于人间烟火,妙在有家常味道。可惜语言本是指代符号,食用起来还有个“咀嚼”、还原的过程。所以张爱玲说,写作就是给自己找麻烦,不过大大小小的麻烦没了,人生也就没了。
好的作品能借助多重可能性,丰富常识,打破常识,甚至重现人类的普遍处境。原因何在?这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其实,每部作品都以不同的时间方式存在。人们花费几个小时便可以一览无余,而在此之前,有几年的时间它是停留在作家的笔端、案头、心上的;对于故事的主人公而言,它可能是一辈子的爱恨生死;最后,可能每部作品都成就了不朽之身。
吉人辞寡。作者用著作替自己说话,而自己却沉默着。有时,他的沉默是一种写作者的自满自足:凭借一支笔,他建成一座巍然大观的城,并且给他们独特的生存风格。
《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说的就是所谓好学之事。一个思绪常常搁在心头,如颜回的“三月不违仁”。不过文章之事还要天授,成于自然最妙。《庄子》中有一则颇值得玩味:某人以三年之功制玉为叶,置真树叶中亦无人能辨。庄子却说:这玉叶虽妙,却没有风日里飘动的生机,而那是天地无心之作。“勿助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顾炎武的话更是一针见血:“一为文人,便无足观。”一个字用对了,雅俗共赏;用错了,全文皆输。写作的路,真是时时刻刻走在剃刀边缘,还得随时保持风度。
凡大品,无赘述,似大富翁的朴素。一本书能否写好,端看作者舍不舍得把许多好材料删掉。历史书大都肥肥胖胖,像个可敬的公民站在书架上,自负而沉静。不过,再成功的史家亦难逃“狡猾”的失败:他捕捉的细节远不如遗漏的多,这本书尤其如此。
敢于一出场就亮出底牌者不外两类人:高人者如曹雪芹,虚张声势者如程咬金。我自然是属于后面一类,故聪明的读者在此文之后就可以结束对本书的阅读了,—整本书都不过是在掩饰作者的肤浅,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
二
历史必是严谨的科学,这种观点其实有违历史。我们只能说,历史女神管不了现代史学,一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疲劳的颜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