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小字典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3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甲骨文小字典
[日]落合淳思 著刘幸,张浩译 译
版权信息
书名:甲骨文小字典
作者:[日]落合淳思
译者:刘幸,张浩译
书号:978-7-5596-2082-8
版权: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序 言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日本现在正使用着的汉字(楷书字体)的字典,而是一部甲骨文的字典。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所使用的文字,其字形经历了不断的变化,是现在汉字的原型。据说,甲骨文的单字大约有4500个,本书则在篇幅允许的条件下,对日本小学里教习的大约一千个教育汉字中,在甲骨文时期便已存在的约350个汉字加以集中的讲解。这些汉字在甲骨文中多作为基本字形来使用,因此,仅仅依靠本书,读者大概也能够对甲骨文的大体情况有一个了解吧。
1970年前后,日本的甲骨文研究盛极一时。这些研究,在各种汉和辞典①中作为文字构形的解说而被采用。在那以后,虽然研究者有所减少,甲骨文的研究也有所停滞,但是甲骨文的资料整理工作却一直持续进行着。研究者基于这些新材料,对甲骨文重新进行分析,并且认识到旧说中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及曲解。本书在讲解甲骨文的同时,会一并提示旧说中的错误之处。
今天在日本,大家平常都会用到汉字。社会活动也好,日常生活中也好,汉字都是必不可少的。虽说如此,大家对每一个汉字的起源却并不怎么了解。而对生活在汉字文化中的我们而言,若能了解汉字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不也是一件幸事吗?
本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概述甲骨文以及使用甲骨文的时代。然后从第三章起,根据甲骨文的构形加以分类,并对各个文字进行解说。在书末处以附录的形式添加了术语说明和汉字读音索引等。
注释
①译按:汉和辞典,是日本辞典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但这里所谓的相对于“和”的“汉”,是日语中的“汉字”或“音读汉字词”,属于日语自身的内容。因此,汉和辞典并非双语辞典,与今天中国的书店中常见的中日辞典并不相同,还请读者留意。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甲骨文和殷王朝
文字的创立
关于商朝
关于甲骨占卜
甲骨文的分期
商王的谱系
汉字的字体与历史
甲骨文的研究成果与局限
第二章 甲骨文的构造
汉字的构形
假借和转注
字形的变化
异体字或左右反转字等
关于字释与部首
甲骨文的语法
关于助辞
甲骨文的文章结构
甲骨文的文例
字典凡例
第三章 以人的姿态为原型的文字
人部
人
儿
老
长
以
亡
千
身
腹
元
兄
先
北
非
从
化
竞
死
休
保
荷
系
传
任
大部
大
交
夫
文
央
异
走
立
并
太
天
因
去
逆
卩部
欠
肥
祝
服
印
承
芸
女部
女
妻
好
妹
子部
子
孙
后
乳
教
第四章 以人体的某一部分为原型的文字
目部
目
臣
面
直
见
望
相
省
耳部
耳
取
闻
自部
自
鼻
边
口部
口
舌
齿
句
言
问
可
又部
右
左
九
友
共
父
君
争
使
对
专
止部
止
足
正
步
出
各
後
徒
往
首部
首
心部
心
第五章 以自然事物为原型的文字
日部
日
昼
良
星
众
暮
昔
月部
月
名
明
朝
水部
水
州
河
灾
雨部
雨
云部
云
申部
申
电
火部
火
光
赤
山部
山
土部
土
基
厂部
石
声
反
厚
第六章 以动植物或其一部分为原型的文字
马部
马
牛部
牛
牧
羊部
羊
美
义
洋
犬部
犬
象部
象
鸟部
鸟
鸣
隹部
风
观
集
龟部
秋
虫部
虫
改
鱼部
鱼
渔
萬部
万
角部
角
解
輔部
羽
习
雪
翌
贝部
贝
得
败
贮
买
积
屮部
草
生
木部
木
未
果
株
主
林
森
乘
者
枚
散
乐
春
野
禾部
年
季
历
来部
来
麦
求部
求
奏
米部
米
第七章 以武器、礼器为原型的文字
刀部
刀
分
初
利
断
戈部
武
戌部
我
成
王部
王
斤部
兵
折
新
弓部
弓
引
射
发
矢部
矢
至
效
部
旗
族
旅
中部
中
单部
单
干
娃部
合
品
区
古
告
皿部
皿
血
盟
益
温
鼎部
圆
徭
豆部
豆
登
蒸
且部
祖
酉部
饮
酒
配
福
复
尊
壴部
喜
豐
第八章 以武器、礼器以外的器具为原型的文字
车部
车
舟部
受
阜部
降
阳
爿部
梦
将
示部
示
午部
午
束
丝
率
绝
系
编
冬部
终
衣部
衣
卒
作
席部
席
宿
东部
东
量
册部
册(冊)
典
聿部
笔
画
竹
帚部
妇
归
工部
工
力部
力
幼
辰部
农
凡部
南
同
兴
第九章 其他文字
宀部
六
宫
向
宗
安
守
宣
学
宝
家
宅
宇
定
室
厅
丙部
内
商
入部
入
今
京
高
余
令
食
会
仓
户部
户
门
冖部
泉
田部
田
周
男
彳部
行
翦
卫
泳
德
远
通
律
金部
金
玉部
玉
冎部
骨
肉部
肉
多
祭
?部
师
追
馆
一部
一
二
三
四
上部
上
下
小部
小
八部
八
公
谷
彡部
易
第十章 起源尚不明确的文字
五
七
十
白
百
黑
黄
丁
己
康
方
不
用
司
西
由
曲
再
在
危
呼
附录一 术语说明
附录二 插图出典一览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四 教育汉字日语读音
附录五 汉字读音索引
出版后记
第一章甲骨文和殷王朝
文字的创立
公元前7000—前6000年,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文化开始兴起。黄河中游有磁山·裴李岗文化,黄河下游有后李文化,长江中游有彭头山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等等。在这当中,日后成为政治中心地带的是黄河中游。该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在磁山·裴李岗文化之后是仰韶文化,接下来是龙山文化,代代推移。
公元前5000年左右开始的仰韶文化,开始使用着色的陶器,也即彩陶。这些彩陶中的一部分刻有记号,这些记号被称为“陶文”。图1即是仰韶文化的陶文的一部分例文,图中,1、2、3的对应陶文,是用线条的数量来表示数字。而关于4—8的对应陶文,则很难予以准确的解读,不过其与甲骨文的象形字颇为形似,其间的继承关系不难想象。
图1 仰韶文化的陶文例文
然而,这种陶文,也即“记号”,一般不被认为属于“文字”。那么,记号和文字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关于这个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甲骨文小字典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