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我笔下的浙江文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6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潮起潮落——我笔下的浙江文人
李辉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潮起潮落:我笔下的浙江文人/李辉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6
(蠹鱼文丛)
ISBN 978-7-5540-1277-2
Ⅰ.①潮… Ⅱ.①李… Ⅲ.①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①I267.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28066号
潮起潮落——我笔下的浙江文人
李辉 著
出版发行
浙江古籍出版社
(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 邮编:310006)
网 址
www.zjguji.com
责任编辑
陈小林
文字编辑
沈宗宇
封面设计
刘 欣
责任校对
余 宏
责任印务
楼浩凯
照 排
浙江时代出版服务有限公司
印 刷
绍兴市越生彩印有限公司
开 本
787mm×1092mm 1/32
印 张
10.5
插 页
8
字 数
181千字
版 次
2018年8月第1版
印 次
2018年8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540-1277-2
定 价
42.00元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市场营销部联系调换。
书名题签:集文徵明《小楷落花诗卷》
封面插图:董邦达《西湖十景图》(局部)
策划组稿:夏春锦
周音莹
篆 刻:寿勤泽
一九九九年在布里斯班书店举办《人在漩涡:黄苗子与郁风》一书读者见面会,与郁风合影
一九九三年在三味书屋。左起:袁鹰、应红、冯亦代、黄宗英、李辉。
一九四四年三对夫妇与苗子的母亲在一起。左面一对为戴爱莲、叶浅予,中间一对为郁风、黄苗子,右面一对郑安娜、冯亦代
二〇〇五年十月杭州,作者四十九岁生日,朋友聚会。前排左起:沈峻、丁聪、应红、李辉、黄苗子、郁风。后排左起:邵燕祥、谢文秀、钟桂松
目 录
冯骥才: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
潮起潮落,蒋梦麟回家
读海外书简,愧对施蛰存
施蛰存:执拗的智者
丰子恺的窘状
风云莫干山
卖艺黄家,艺术如此可爱!
郁风:美比历史更真实
戴望舒:走不出的雨巷
凝望雪峰
为什么老头儿嚎啕大哭?
冯亦代与郑安娜:陪都迷离处
艾青: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插上诗的翅膀,飞向天空
顽强的她,又一次挺了过来
董鼎山:天下真小,小桥很长
董乐山:找一片天空自由呼吸
夏衍眼中的周扬
沈从文与徐志摩:友情常在心中
又到嘉兴忆当年
长空万里,落叶萧萧
何满子:自龙门而来
冯骥才: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
走自己的路,看人生风景
时间过得真快,没有想到认识冯骥才先生超过三十年了。找到他送我的第一套书《冯骥才选集》,时间为一九八六年七月七日。我们熟悉后,不再叫冯先生,而是叫“大冯”,一直叫到今天。
站在冯骥才面前,个矮的我们,只能仰视。如果合影,更为悬殊。这位个头高大的人,喜欢运动,曾是篮球队员,可是,他却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艺术门类之中。他从小开始画画,居然一次又一次临摹《清明上河图》,那可真是要下不一般的功夫。他喜欢收藏民间大大小小的物件,从而奠定后来全身心投入文化保护事业的扎实基础。当然,对于他,诱惑最大的是文学。这一诱惑,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鬼使神差地出现他的面前,令他无法抗拒。
冯骥才一九四二年出生,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二十四岁的他与顾同昭大姐结婚。新婚之际,未曾预料的风暴就来了。五十年,他们相濡以沫,在风云变幻中走过。二○一六年,他们步入金婚,我收到他们夫妇题赠的《金婚图记》。翻阅图记,两个大家族在天津的风风雨雨,依次展开……
动荡岁月,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促使冯骥才开始偷偷记录。他无法抗拒!身处浩劫之中,他清醒意识到他们这代人,需要以不同方式记录现实中发生的一切,为了现实不被遗忘,更是为了留存历史。下面他的这段文字描述当年情形:
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每每运动一来,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作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不安整天折磨着我。终于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以后,我一发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冬天我守着炉子写,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
(《命运的驱使》)
命运的驱使,让他永远停不下脚步!
一九七五年前后,大冯写了一系列诗歌,其中这首《路》,四十年后再读,仍然令人感动。
人们自己走自己的路,谁也不管谁,
我却选定这样一条路——
一条时而欢欣、时而痛苦的路,
一条充满荆棘、布满沟堑的路。
一条宽起来无边、窄起来惊心的路,
一条爬上去艰难、滑下去危险的路。
一条没有尽头、没有归宿的路,
一条没有路标、无处询问的路,
一条时时中断的路,
一条看不见的路……
但我决意走这条路,
因为它是一条真实的路。
冯骥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的路。一走,就是五十年!
今年九月,天津将召开冯骥才国际研讨会,我写下这段话,表示敬意:
从小说到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冯骥才为当代文学史提供一个很高的标杆。他的创作,无论小说或者非虚构作品,都与历史密切相关。历史场景,在不同类型的体裁形式里得到富有深度的呈现,为百年中国历史,提供不可多得的文本。创作之外,在二十年间,由收藏文物入手,他把视野拓展到文化保护的更大领域。他在《收获》杂志开设的“田野考察”专栏,他在将近二十年间的关于文化保护的演讲中,体现一位作家、知识分子对传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潮起潮落——我笔下的浙江文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