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看孚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上篇 不将世故系情怀
我心目中的郑板桥
记齐白石先生逸事
记我的几位恩师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陈垣先生诞生百年纪念
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
平生风义兼师友———怀龙坡翁
忆先师吴镜汀先生
玩物而不丧志
故宫古代书画给我的眼福
文徵明原名和他写的《落花诗》
中篇 能与诸贤齐品目
谈诗书画的关系
论书随笔
论书札记
读《论语》献疑
附:试论《郑注论语》一则的牵强附会
读《红楼梦》札记
《红楼梦注释》序
读《静农书艺集》
池塘春草、敕勒牛羊
创造性的新诗子弟书
对书法专业师生的谈话(一)
对书法专业师生的谈话(二)
《翰墨石影》出版发布会书面发言
书法学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下篇 天地大观尽游览
金石书画漫谈
鉴定书画二三例
书画鉴定三议
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
书法入门二讲
破除迷信———和学习书法的青年朋友谈心
《书法丛刊》“秦汉简帛晋唐文书专辑”引言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宋拓整幅的发现,兼谈此碑的一些问题
真宋本《淳化阁帖》的价值
蓝玉崧书法艺术的解剖
《启功丛稿》初版前言
《论书绝句一百首》引言
《书法常识》序言
《书法丛论》前言
《书法作品选》自序
《书画留影册》自序
《三帖集》前言
题陈奇峰篆刻集
上篇 不将世故系情怀
我心目中的郑板桥
《书法丛刊》要出一辑郑板桥的专号,编辑同志约我写一篇谈郑板桥的文章。不言而喻,《书法丛刊》里的文章,当然是要谈郑板桥的书法。但我的腔子里所装的郑板桥先生,却是一大堆敬佩、喜爱、惊叹、凄凉的情感。一个盛满各种调料的大水桶,钻一个小孔,水就不管人的要求,酸甜苦辣一齐往外流了。
我在十几岁时,刚刚懂得在书摊上买书,看见一小套影印的《郑板桥集》,底本是写刻的木板本,作者手写的部分,笔致生动,有如手迹,还有一些印章,也很像钤印上的,在我当时的眼光中,竟自是一套名家的字帖和印谱。回来细念,诗,不懂的不少;词,不懂句读,自然不懂的最多。读到《道情》,就觉得像作者亲口唱给我听似的,不论内容是什么,凭空就像有一种感情,从作者口中传入我的心中,十几岁的孩子,没经历过社会上的机谋变诈,但在祖父去世后,孤儿寡母的凄凉生活,也有许多体会。虽与《道情》所唱,并不密合,不知什么缘故,曲中的感情,竟自和我的幼小心灵融为一体。及至读到《家书》,真有几次偷偷地掉下泪来。我在祖父病中,家塾已经解散,只在邻巷亲戚的家塾中附学,祖父去世后,更只有在另一家家塾中附学。我深尝附学学生的滋味。《家书》中所写家塾主人对附学生童的体贴,如看到生童没钱买川连纸做仿字本,便买了在“无意中”给他们。这“无意中”三字,有多么精深巨大的意义啊!我稍稍长大些,又看了许多笔记书中所谈先生关心民间疾苦的事,和做县令时的许多政绩,但他最后还是为擅自放赈,被罢免了官职。前些年,有一位同志谈起郑板桥和曹雪芹,他都用四个字概括他们的人格和作品,就是“人道主义”,在当时哪里敢公开地说,更无论涉及板桥的清官问题了。
及至我念书多些了,拿起《板桥集》再念,仍然是那么新鲜有味。有人问我:“你那样爱读这个集子,它的好处在哪里?”我的回答是“我懂得”,这时的懂得,就不只是断句和典故的问题了。对这位不值得多谈的朋友,这三个字也就够了,他若有脑子,就自己想去吧!又有朋友评论板桥的诗词,多说“未免俗气”,我也用“我懂得”一句说明我的看法。
板桥的书法,我幼年时在一位叔祖房中见一副墨拓小对联,问叔祖“好在哪里”,得到的解说有些听不懂,只有一句至今记得是“只是俗些”。大约板桥的字,在正统的书家眼里,这个“俗”字的批评,当然免除不了,由于正统书家评论的影响,在社会上非书家的人,自然也会“道听途说”。于是板桥书法与那个“俗”字便牢不可分了。
平心而论,板桥的中年精楷,笔力坚卓,章法连贯,在毫不吃力之中,自然地、轻松地收到清新而严肃的效果。拿来和当时张照以下诸名家相比,不但毫无逊色,还让观者看到处处是出自碑帖的,但谁也指不出哪笔是出于哪种碑帖。乾隆时的书家,世称“成刘翁铁”,成王的刀斩斧齐,不像写楷书,而像笔笔向观者“示威”;刘墉的疲惫骄蹇,专摹翻板阁帖,像患风瘫的病人,至少需要两人搀扶走路,如一撒手,便会瘫坐在地上。翁方纲专摹翻板《化度寺碑》,他把真唐石本鉴定为宋翻本,把宋翻本认为才是真唐石。这还不算,他有论书法的有名诗句说“浑朴常居用笔先”,真不知笔没落纸,怎样已经事先就浑朴了呢?所以翁的楷书,每一笔都不见毫锋,浑头浑脑,直接看去,都像用腊纸描摹的宋翻《化度寺碑》,如以这些位书家为标准,板桥当然不及格了。
板桥的行书,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特别是纯连绵的大草书,有点画,见使转,在他的各体中最见极深、极高的造诣,可惜这种字体的作品留传不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批县民的诉状时,无论是处理什么问题,甚至有时发怒驳斥上诉人时,写的批字,也毫不含糊潦草,真可见这位县太爷负责到底的精神。史载乾隆有一次问刘墉对某一事的意见,刘墉答以“也好”二字,受到皇帝的申斥,设想这位惯说“也好”的“协办大学士”(相当今天的副总理),若当知县,他的批语会这样去写吗?
我曾作过一些《论书绝句》,曾说:“刻舟求剑翁北平,我所不解刘诸城。”又说,“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千古,二十年前旧板桥。”任何人对任何事物的评论,都不可能毫无主观的爱憎在内。但客观情况究竟摆在那里,所评的恰当与否,尽管对半开、四六开、三七开、二八开、一九开,究竟还有评论者的正确部分在。我的《论书绝句》被一位老朋友看到,写信说我的议论“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话很委婉,实际是说我有些哗众取宠,也就是说板桥的书法不宜压过翁刘,我当然敬领教言。今天又提出来,只是述说有过那么几句拙诗罢了!
板桥的名声,到了今天已经跨出国界。随着中国的历代书画艺术受到世界各国艺术家和研究者的重视,一位某代的书画家,甚至某家一件名作,都会有人拿来作为专题加以研究,写出论文,传播于世界,板桥先生和他的作品当然也在其中。我曾在拙作《论书绝句》中赞颂板桥先生的那首诗后,写过一段小注,这是我对板桥先生的认识和衷心的感 ............

书籍插图:
书籍《浮光掠影看孚生》 - 插图1
书籍《浮光掠影看孚生》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浮光掠影看孚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