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石竹青著.—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
(影视学术前沿/黄会林、李正国主编)
ISBN 7-81085-651-0
Ⅰ.流… Ⅱ.石… Ⅲ.电影市场学—研究—香港 Ⅳ.J9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50172号
流年光影
著 者 石竹青
策 划 张 旭
责任编辑 冬 妮
封面设计 阿 东
责任印制 曹 辉
出版人 蔡 翔
出版发行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邮编:100024
电话:86-10-65450532 65450528 传真:65779405
http://www.cucp.com.cn
经 销 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
印 刷
开 本 850×1168mm 1/32
印 张 7.5
版 次 2006年1月第1版 2006年1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7-81085-651-0/K·651 定 价:23.8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错误 负责调换
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影视学术前沿丛书》总序
《影视学术前沿丛书》的四位作者均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其中三位还是我2003届的学生。不论作为丛书主编还是以其他身份,为这套丛书作序都无法推辞,责无旁贷。
我以为,出版社之所以把丛书命名为“影视学术前沿”,大概出于两种彼此关联的原因:一是因为这四位作者都非常年轻,他们出生于1970~1974年之间,是标准的“生于70年代初”的影视理论工作者;二是因为他们观点新锐、思维活跃,文笔也“才锋峻立”,能够“竭才以钻思”,从而触及影视理论研究的前沿话题。
可喜的是,虽然他们因为年轻不免各逞其才,却都没有意气用事,没有潦草治学、鲁莽为文,而是以理性框限激情、以辩证规约偏见、以实证防止臆断,显示出令人欣悦的清新学风。
丛书的每一本书稿,均以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在此基本框架内、外,有所修正和增补。因其吸收了博士论文答辩时各位评阅专家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积淀了他们毕业后几年中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故而更加厚实、理性、全面、深入。对他们的书稿,我不想过多具体评判,在此,更愿意引用当初博士论文答辩时专家们的卓识睿见,以避免“自家孩子自家疼”的主观性:
对于锦芳的《缺席与在场的辩证图景——新时期中国电影观众问题研究》,高鑫指出:“论文选取了一个独特、新颖的言说角度——从电影观众问题研究,探讨中国新时期电影衰落的原因,以及复苏、振兴的方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述中将新时期电影置放于世界电影潮流和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审视和思考,置放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的巨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和论辩,因而有了坚定的立论根基,视野开阔,论据充足,言之可信。论文对中国电影,特别是新时期电影的阐述体现了全局的把握能力,理论准备亦十分充足,故而时时流露出闪光的理论光彩,如对‘错位批判’的揭示;对‘文以载道’的评判;对电影是‘软性’还是‘硬性’的论辩;对‘自然人性’与‘电影快感’的剖析,都很到位,充分显示出论者的理论洞察力和学理涵养,振聋发聩,令人击节叹赏。总之,此文写得有文采、有才气,是一篇优秀的博士毕业论文。”王一川指出:“论文从观众角度切入电影研究,提出了‘电影史是看不见的观众史’的论点,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了值得重视的新视角。运用丰富的材料表明,电影观众在新时期大量流失具有必然性;并从审美与消费两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个人见解。从电影观众研究出发,引导到对中国电影产业状况的深层反思,并由此揭示了错位电影观及其僵化体制,这种反思与揭示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文笔流畅,章节标题体现了对‘文学性’的追求,不少地方可读性较强。”张海明指出:“论文抓住了电影观众这一重要环节,从电影观念、体制、社会文化的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电影的痼疾,对导致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观众大量流失以及由此带来的电影萧条作了精当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文不仅在选题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相关问题的论述也能高屋建瓴、探本问源,从而给人以有益的启示。‘用外科大夫般的理性分析和冷静评判,寻找纠缠着中国电影的内痛外伤’(作者语)。应该说,这种冷静清醒的态度与客观求实的精神,使作者在涉及一些复杂问题时能够一针见血,发现问题的症结。论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收集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并展开对比,如电影观众在中国早期、建国后、新时期以来等不同阶段的消长起伏,又如好莱坞电影、亚洲各主要国家的电影发展状况等,都有大量的数据举证。不仅增添了论证的可信度,也使得论文本身科学严谨,避免了意气或感情用事的偏颇。”章柏青指出:“以往研究电影,重的是作者论、作品论,该论文从接受者(观众)的角度观照电影史、电影业,且将笔力集中在新时期,其选题切入的角度独特。在论述中,论文并非就观众论观众,而是从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从这一时期世界电影的背景中,由审美、消费两条线聚焦中国观众;又从中国电影观众的流变中,反观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业,使论文既是对新时期中国电影观众的研究,又是对新时期中国电影创作、电影产业的研究,透视出作者对中国电影体制、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电影审美与电影消费等多方面的思考。上述方面也是本论文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所在。从论文整体看,选题有相当难度,作者对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有基本掌握,学风严谨,文字表达流畅。”彭吉象指出:“这篇论文的选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抓住了当前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即对电影观众问题进行剖析与研究。该论文通过大量数据资料,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电影观众流失的现象。该论文提出了‘电影史也是观众史’的论点,认为电影发展流变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观众史’:在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的百年进程中,都可以看到观众对于电影语言变革和电影形式创新的无形驱动力;正是观众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电影工 ............

书籍插图:
书籍《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 - 插图1
书籍《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