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思想的中国表达_政策、结构与话语演变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理想类型的方法论
二、研究设计
第三章 和谐社会话语的兴起
一、政策背景
二、意识形态背景
第四章 善治:通向社会和谐的思想地图
一、导论
二、善治的原则
三、公民社会的描述
四、治理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 中国治理理论的思想演进:早期的发展
一、导论
二、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启动
三、中国的公民社会理论
四、善治议题的提出
五、早期自由主义的尝试
六、马克思主义的妥协
第六章 中国治理理论的思想演进:范式的变迁
一、导论
二、开拓性的理论综合
三、理论的发展与质疑
四、治理的经验研究
第七章 结论
一、处境化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治理理论
二、诠释学分析方法的要点归纳
三、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前景及其诠释策略的选择
附录一 中国治理研究文献目录
附录二 访谈问题摘要
附录三 中国治理研究学者的地理分布特征
附录四 受访学者名录
附录五 部分治理学者访谈记录
附录六 治理样本文献目录(2005-2012)
附录七 俞可平及其同事的治理研究成果目录(1999-2004)
附录八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文)
附录九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全文)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导论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始了快速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其规模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在这段时期,中国的国家组织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经历了显著和不平衡的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在福利供给方面的公共支出却一直维持在很低水平,由此引发了人们收入和财富差距的迅速扩大。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唯独发生在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一小群强有力的经济寡头在国家实行“休克疗法”之后迅速崛起。墨西哥1992年后的私有化浪潮使极少数人一跃而成为世界级富翁。在英国,年收入最高的1%的群体的财富占国家总财富的比例在近20年中已经翻了一番,从80年代早期的6.5%提高到13%(Klein, 2007)。在上述国家中发生的类似剧烈转型并非偶然。当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宣布中国将尝试利用市场机制来维护和强化国家利益时,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正在经历一场以新自由主义原则为指导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可以将转型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来探寻这些被重新界定其边界和功能的新型国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以及是何种政治原则有效促进了这样激进的变革。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纵观近30年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新自由主义国家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和知识版图。这种新自由主义转向的前哨出现在英美保守主义政府时期的战略性政府重组,随即一股流行全球的政治改革浪潮传播到了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尽管这些改革受到不同的地缘政治条件的影响,但新赋予的国家使命却是相似的,就是为追求利润的资本积累创造有利的制度条件(Harvey, 2005)。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改革者们认为需要重塑政府以便运用其垄断性权力拓展商业活动的自由空间,鼓励企业家精神与技术革新,推动有效的市场竞争,并且将政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直接干预性角色减至最小。在实践中,改革者们往往偏爱由私有化、解除管制和外包等政策组成的一整套行政改革议程,以便在公共与私人部门之间建立起强有力的纽带,来促进由市场导向的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作为新自由主义改革议程的核心部分,公共部门变革中涉及的规范原则与操作技术在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管理主义和治理理论文献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正如许多批判理论家所观察到的,这些理论为论证进行中的政策变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Hood, 1991; Harvey, 2005; Jessop, 1995, 2002; Pollitt and Bouckaert, 2004)。例如,对哈维(D.Harvey)而言,新自由主义作为一套政治规划包括两个彼此关联的方面:实践策略和理论设计。对后者进行分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考察作为影响历史与政治变迁的真实动力的理论思想所发挥的作用。
(1)
本书试图将哈维的上述研究议题付诸实践:其目标是提供一项对当代中国治理理论的批判性评估,以此来理解在中国转型体制下存在于思想维度的治理精神的实质。在方法论层面,这项研究尝试从诠释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在社会科学普遍性的知识框架下辨识出一种政治与行政理论的处境化形式。
(2)
具体而言,本研究在分析作为中国大规模政府改革的观察者和咨询者的学者们意见的基础上,阐明治理观念及其相关的理论探讨和经验发现。这是此项研究的首要目的。为此,这项研究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可以表述为:中国当代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
及这项理论是如何演进和发展的?
通过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将考察治理理论在中国政治与行政学科中的概念结构与思想基础。
这项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探讨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在推进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与行政变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众所周知,治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兴起是公共行政与政策分析领域的重要进展。正如格里·斯托克(Stoker, 1998)所观察到的,治理理论并不满足于解释现有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它的目标乃是塑造政策议程并提供前瞻性的指导方案。因此,为了评估治理理论在影响改革议程方面的能力,我们提出这项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治理理论在何种意义上为研究中
国转型国家的政策议题提供了可行的认识框架?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努力揭示出治理理论与相关的国家政策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如上所述,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在转型中国的政治语境下治理理论的思想形态与功能。其中转型中国作为研究个案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比较研究方面的意义。如同新公共管理理论一样,治理理论的产生与20世纪末期福利国家的结构转型密切相关。但是,尽管治理理论在发达国家中的政治功能得到了详尽的考察,这一理论在塑造转型国家的政治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尚未引起重视。而在转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治理思想的中国表达_政策、结构与话语演变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