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抵达的列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序 言 冰点:有温度的故事
你相信吗,在这个国家、城市和乡村每扇紧闭的门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我们相信。并且,这就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存在的理由。
一个从业3年的年轻记者在总结里写道:“冰点之于我的意义,就在这一篇篇特稿中透露出来。我得以见到并记录多种多样的世界,特别是那些人性中最难向外人表达的善、美、智慧、宽容、丑陋、痛苦,以及爱。”
而一个社龄近30年的老记者这样说:“纸媒完蛋了吗?原来去敦煌采访,一个在那儿工作了48年的老艺人领我逐个洞子地参观壁画。从他的解说中,我悟出,无论社会怎样变幻、岁月如何更替,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千百年来一直存活着,那就是我们从先人身上遗传下来的人性和人情。现时代,生活方式、传播方式总在变,但人性和人情还是没被改变的吧?我又想起冰点在创办之初受到读者喜爱的理由,那就是打动人。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中,展示出一种价值——善良、勇敢、坚韧、抗争、同情心、爱、创新等人类共同尊崇的优良品质。它们仍在默默地、顽强地存在和生长着,正是它们打动着读者。”
因为某些机缘,我们得以敲开一扇又一扇的门、取得信任,并让里面的人开口讲述他们的故事。
透过这些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宽恕、比如正义、比如自由。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每篇报道都会触及这些东西。不过,十多年以来,冰点的人员尽管有变动,但这套相对恒定的价值观一直都在,涉及这些价值的新闻线索对我们会特别地有吸引力。
写特稿是技术活,但新闻样态里包涵着上达于“道”的东西,所谓“明道”。道是什么?即新闻的价值观、报道的价值取向、记者的价值追求。具体到冰点而言,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开山之作《北京最后的粪桶》起,我们就亮明了视角:关注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冰点,不是焦点或热点。然而,我们又是以最深的情怀去关注这些故事、以不“冰”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读者,让阅读感受不“冰”、让引发的思考不“冰”。
所以,冰点,讲的其实是有温度的故事。
曾有一位给冰点写过稿的学者对我讲:“你们要坚持下去,要知道,这种坚持是有意义的。我平时接触过一些冰点的读者,尤其是基层的朋友,他们很看重冰点带给他们的温暖。冰点让他们相信,这个社会上不是光有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是什么?就是弱肉强食、就是不择手段、就是“拼爹”、就是工具理性完全地压倒和吞噬价值理性。如果冰点提供的新闻,能让人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另一些没被压倒的、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那么冰点同人是可以欣慰的。
常听到一些朋友——媒体同行也好,关注我们的读者也好——提起冰点的定位时爱说:“这是办得挺好的一个栏目,经常发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东西。”实际上,这里面稍微有些误解。如果你翻看从1995年至今的冰点特稿,便会发现这个栏目的主体并不是扒粪式、揭黑式的报道,而是一种基于深切的情感关怀、命运关怀的报道。这恰恰才是冰点最大的特色。冰点当然出产过影响颇大的调查性报道,但整体的基调还是落脚在这个“冰”字上面。
话说回来,大家是觉得冰点做得不错,为了赞扬它,才以揭露性报道来为冰点定位的。在我看来,这一方面反映了在当下的传媒领域里,此类报道稀缺,而此类问题在社会上又特别严重;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是不是也正好说明了,目前更稀缺的是那种充满命运质感和生活细节的、基于人性温度的报道呢?这种报道,甚至稀缺到了大家都没有专门把它作为一种类型来加以“赞扬”的程度。
而这恰恰是冰点安身立命的、也是冰点最乐于奉献给读者的一类报道。
平面媒体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在于深度。报纸能提供什么?已经越来越不是简单地向读者告知信息,而是告知其深层的真相和逻辑。这便是所谓的“深度报道”。揭露真相毫无疑问是深度报道的职责。而同时,从城市和乡村的那些门后面寻找动人的故事,并从中萃取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阐释这个时代的演进逻辑,则展示了深度报道迷人的另一面。《冰点周刊》不排斥前者,但更专注于后者。
徐百柯
2012年6月
第一辑 伤 逝
失落的阶级
放映厅里只坐着4个人,空荡荡的。财经作家吴晓波看完了一部名叫《钢的琴》的电影。
7月的一个晚上,吴晓波无意间在杭州一家电影院的海报上发现了这部以下岗工人为主角的电影。这部投资只有500多万元的小成本影片,夹在《建党伟业》和《变形金刚3》之间短暂的空当儿上映,显得很不起眼。
《钢的琴》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男主角陈桂林是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铸造分厂的工人,在国企转制的年代下了岗。妻子改嫁富裕商人,陈桂林独力抚养女儿。这个会拉手风琴的中年人和几个老工友一起组成了一支小乐队,专门做婚丧嫁娶的生意。
生活本来就要这样凑合着过下去,可正在读小学又极其喜爱弹钢琴的女儿提出要求,父母谁能送给她一架钢琴,她就和谁生活。穷困潦倒的陈桂林拿不出这笔“巨款”,便忽悠了曾经是工友,如今分别是女歌手、全职混混、退役小偷、落魄大哥、退休工程师和猪肉贩子的几个人,硬生生地在已经废弃的车间,用钢造出了一架“钢的琴”。
中国目前约有8000块银幕,留给《钢的琴》的很少,它仅仅挤进了几十家影院。可编剧宁财神去看电影的前一天晚上,还是忍不住称心情“很紧张”;毕竟,这可是一部“迄今‘零恶评’的电影”。几天后,这位著名的编剧发表了一篇简短的影评:“祝愿未来能出现更多这样的作品,输了现在,赢了未来,10年后,许多商业电影都从碟店消失,但《小武》和《钢的琴》这样的电影,还会继续卖下去。”
在吴晓波看来,《钢的琴》带给当今中国的意义或许并不仅仅停留在电影领域。“一地衰败的铁西区过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过去了,2000万下岗工人的人生也都过去了。现在,只有很小很小的一点忧伤,留在一部叫做《钢的琴》的小成本电影里。”他写道。
但正是这部电影直面了几乎快要被这个社会遗忘的人群。“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承担了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吴晓波写道。他这篇影评的标题,叫做《中国工人阶级 ............

书籍插图:
书籍《永不抵达的列车》 - 插图1
书籍《永不抵达的列车》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永不抵达的列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