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遗与殷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8.6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殷遗与殷鉴/宫长为、徐义华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
(商代史·卷十一)
ISBN 978-7-5004-9503-1
Ⅰ.①殷… Ⅱ.①宫…②徐… Ⅲ.①中国—古代史—研究—商周时代 Ⅳ.①K220.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15747号
责任编辑 黄燕生
特邀编辑 卓凡
责任校对 郭娟
封面设计 孙元明
技术编辑 戴宽
数字编辑 周晏
出版发行
社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 100720
电话 010-84029450(邮购)
网址 http://www.csspw.cn
经销 新华书店
印刷 北京君升印刷有限公司
装订 广增装订厂
版次 2011年7月第1版
印次 2011年7月第1次印刷
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31.5
字数 550千字
纸书定价 70.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调换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宋镇豪主编《商代史》
卷一 商代史论纲
宋镇豪著
卷二 《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
韩江苏、江林昌著
卷三 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
王震中著
卷四 商代国家与社会
王宇信、徐义华著
卷五 商代都邑
王震中著
卷六 商代经济与科技
杨升南、马季凡著
卷七 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
宋镇豪著
卷八 商代宗教祭祀
常玉芝著
卷九 商代战争与军制
罗琨著
卷十 商代地理与方国
孙亚冰、林欢著
卷十一 殷遗与殷鉴
宫长为、徐义华著
宋镇豪主编《商代史》
卷一 商代史论纲
宋镇豪著
卷二 《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
韩江苏、江林昌著
卷三 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
王震中著
卷四 商代国家与社会
王宇信、徐义华著
卷五 商代都邑
王震中著
卷六 商代经济与科技
杨升南、马季凡著
卷七 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
宋镇豪著
卷八 商代宗教祭祀
常玉芝著
卷九 商代战争与军制
罗琨著
卷十 商代地理与方国
孙亚冰、林欢著
卷十一 殷遗与殷鉴
宫长为、徐义华著
宋镇豪主编《商代史》
卷一 商代史论纲
宋镇豪著
卷二 《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
韩江苏、江林昌著
卷三 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
王震中著
卷四 商代国家与社会
王宇信、徐义华著
卷五 商代都邑
王震中著
卷六 商代经济与科技
杨升南、马季凡著
卷七 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
宋镇豪著
卷八 商代宗教祭祀
常玉芝著
卷九 商代战争与军制
罗琨著
卷十 商代地理与方国
孙亚冰、林欢著
卷十一 殷遗与殷鉴
宫长为、徐义华著
宋镇豪主编《商代史》
卷一 商代史论纲
宋镇豪著
卷二 《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
韩江苏、江林昌著
卷三 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
王震中著
卷四 商代国家与社会
王宇信、徐义华著
卷五 商代都邑
王震中著
卷六 商代经济与科技
杨升南、马季凡著
卷七 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
宋镇豪著
卷八 商代宗教祭祀
常玉芝著
卷九 商代战争与军制
罗琨著
卷十 商代地理与方国
孙亚冰、林欢著
卷十一 殷遗与殷鉴
宫长为、徐义华著
目录
第一章 商王朝的覆亡与殷遗问题
第一节 周邦的西土崛起
第二节 肆伐大商与商王朝的灭亡
第二章 商灭亡的原因
第一节 前人研究成果与不足
第二节 文献中关于商人亡国原因的分析
第三节 商王朝制度方面的缺陷
第四节 商纣王完善制度的努力
第五节 对内决策方面的失误与后果
第六节 对外决策的失误与后果
第七节 统治者的个人行为原因
第八节 其他因素
第九节 周人的崛起
第十节 结语
第三章 初失国家的殷遗
第一节 武王与殷遗
第二节 三监之乱与周公东征
第四章 周代的殷遗
第一节 殷遗的处置
第二节 周人对商遗的控制措施
第三节 商文化和殷遗对周人的影响
第五章 殷商亡国之鉴
第一节 殷商亡国教训总结
第二节 设官分职用人之法
第三节 制礼作乐
第六章 商周制度的演绎
第一节 井田制
第二节 分封制
第三节 宗法制
第四节 礼制
第五节 结语
附录一 引用甲骨文著录目及有关简称对照
附录二 商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商王朝的覆亡与殷遗问题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前后发生的牧野之战,周武王率领西方诸侯联军战胜了商纣王的王朝军队,由此标志着商王朝的正式覆亡。
但是,正如周人所知道的那样,其实“小邦周”战胜“大邦殷”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斗争还在继续,甚至更加激烈、残酷……
第一节 周邦的西土崛起
一 周邦早期文明的轨迹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记载来看,周邦早期文明的历史,可以从公刘时代说起,诚如《史记·周本纪》所云:“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索隐》谓:“即《诗·大雅》篇‘笃公刘’是也。”
按《诗·大雅·公刘》篇,依《诗小序》的说法,乃是“召康公戒成王也”。当“成王将莅政,戒以民事”,取“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也”。我们不管这种说法与否,在周邦早期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已经昭示了公刘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所以,郑玄作《诗谱序》时,也着重强调指出:
周自后稷播种百谷,黎民阻饥,兹时乃粒,自传于此名也。陶唐之末,中叶公刘,亦世脩其业,以明民共财……
公刘能够秉承后稷之志,得以“明民共财”,而所谓的“明民共财”,则原本见于《国语·鲁语上》篇,其云:“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礼记·祭法》篇又引作“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孔疏以为“公刘在豳,教民使上下有章,财用不乏,故引黄帝之事,以言之。”
[1]
即“明民者,谓垂衣裳,便贵贱分明,得其所也;共财者,谓山泽不障,教民取百物以自赡也”
[2]
,这当是“诗人歌乐思其德”之“德”的缘故。
我们今观《诗·大雅·公刘》篇(图1—1),作为记载周邦早期文明的史诗,主要讲述了公刘迁豳的事迹。前后共分六章,章十句。其云:
图1—1 《诗·大雅·公刘》书影
笃公刘,匪居匪康。迺场迺疆,迺积迺仓。迺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
,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殷遗与殷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