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1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文前彩插
文前辅文
我凝望着那永恒的光明,
看出你的思想来自什么地方。
——但丁《神曲·天堂篇》第十一歌
出版前言
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经过本所学术委员会的郑重推荐,将逐年推出本所学者以青年为主体的新作。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有“博士文库”、“青年文库”,这个文库更多的是留下他们在“青年”、“博士”之后继续前行的足迹。基于建所重在出人才、出成果的思路,期待着这里能涌现出一批将来的名家的今日之名作。
自1953年建所以来,我们就执著地追求谦虚、刻苦、实事求是的所风,力戒浮躁,崇尚有根底的创新。创新而无根底,易成泡沫;讲根底而欠创新,易成老木疙瘩;创新与根底并重,才是我们增长实力、开拓新境的基本方法。文学所一代代学者的成长,都在实践着这一基本方法,避免了追波逐流或攻关抢滩之弊,培养了一批为中国现代人文建设做着实实在在工作的学人。如果要我不那么谦虚地说一说文学所的长处,这长处就在于从前代学者就开始了的文献功夫和贯通意识,以文献站稳脚跟,以贯通迈开脚步,以新材料、新思维、新发现,走向现代学术的深处、广处和前沿。因此我们也有理由以殷切的眼光期待,期待这个学术文库成为文学所的学风、学养和学术基本方法的历史见证。有期待的写作与有期待的阅读,其可成为人生之乐事乎?
走进新纪元的文学研究所,总要有一种与我们民族全面振兴相适应的文化姿态和文化行为。小康社会应有学术文化的“小康”。文学所近期正在启动三项学术工程:其一是这套“学术文库”,主要收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新作,代表着我们的希望。其二是“文学研究所集刊”,重点发现本所学者见工夫、有分量的长篇论文,展示我们的学术阵容和实力。其三是“文学研究所学术汇刊”,重新汇集出版本所在1950年代以来的重要学术史文献,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现代文艺理论译丛”以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还准备选刊一批重要学者的名作精品,这反映着我们应该继承弘扬的传统和值得珍视的历史记忆。文学所和它的学术委员会愿为这些学术工程付出不懈的努力,以开辟文学研究的广阔的途径和富有生气的新境界。谨请学术界高明之士和新锐之友不吝赐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员
杨义
二○○六年七月十六日
绪论 在“互文性”的观照下:锺嵘诗学批评揭秘
一 锺嵘品陶与“互文性”解构问题的提出
二 西方的“互文性”理论与锺嵘品陶之关系
三 锺嵘“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说的互文性观照
四 锺嵘品陶的局限性及其成因
上篇 春蚕的往事
一 《拟古》九首对曹植人生的叙写
其九:春蚕无食与无怨无悔——鱼山的抒怀与平生的回顾
其一:兰枯柳衰与天涯知己——卞兰、杨修的惨死和曹植的思念
其二:拒为卜商与鄙斥隗嚣——神圣的无终和不朽的田畴
其三:谯国创业与富贵还乡——故园的旧居与兄弟的情谊
其四:感悟北邙与骋望平原——帝王的荣华和人生的无奈
其五:养生探秘与奇人奇事——华佗的精神与郗、甘的修炼
其六:就国临淄与稷下求学——被欺的忧思和违旨的顾虑
其七:南皮高韵与西园月夜——流逝的华年和不再的雅集
其八:壮士北征与知音难觅——曹彰的志勇和苏则的忠诚
二 《拟古》九首的艺术建构和思想旨趣
(一)《拟古》九首的艺术建构
(二)《拟古》九首的思想旨趣
下篇 止酒的情怀
一 “创体”与“戏笔”:《止酒》诗的诗体形式及其艺术渊源
二 “知止”和“止止”:《止酒》诗的题旨
三 “万祀渊明真止诗”:《止酒》诗对后世的影响
四 佛门中的“《止酒》体”:庐山诸沙弥的《观化决疑诗》
五 “《止酒》体”的余绪:梁元帝的《春日诗》
结语
附录一 写在陶集的边上
“戴月荷锄归”与“带月荷锄归”
“远我达世情”与“远我遗世情”
“少无适俗韵”与“少无适俗愿”
《五柳先生传》二题
《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真意
《闲情赋》二题
《归去来兮辞》三题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二题
陶诗中的阮籍
陶诗中的“四灵”
陶渊明的无弦琴与释迦牟尼的无弦箜篌
鲁迅陶诗“金刚怒目”说的历史渊源
“踈”·“疎”·“疏”
陶渊明和傅亮的共同语言
陶渊明何以更名
陶渊明族叔陶夔事迹钩沉
《陶渊明集》与李德裕诗文
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中的陶诗异文
陶渊明与张协
陶渊明与陶侃
陶潜与陶阶、张野
附录二 陶渊明与张衡、束皙之关系发微
附录三 惊鸿瞥过游龙去,虚恼陈王一事无
一
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在“互文性”的观照下:锺嵘诗学批评揭秘
——以锺嵘品陶为中心
在中国文学史上,锺嵘(约468~518)的《诗品》作为一部重要的诗学理论著作一直受到人们的推重,然而时至今日,这部杰作也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谜,譬如,关于原书的体例和结构,关于锺嵘对诗人品位的划分与排序,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有许多学者深入探索,并且多有创获,但与恢复《诗品》原貌的终极目标尚有很大距离。尤其是对锺嵘在书中广泛运用的“历史批评法”
[1]
或称“推源溯流”法
[2]
,古今学者均有较大争议。在这里,我们试图借助西方的“互文性”(intertualité,intertextuality)理论,并从中古时代的家族史和选官制度的视角出发,对锺嵘品评陶渊明涉及的文学与非文学因素加以论析,期能揭示《诗品》的本旨与锺氏的妙谛,并由此展现本书的理论依托与学术建构的基本方法。
一 锺嵘品陶与“互文性”解构问题的提出
《诗品》中“宋征士陶潜”:
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3]
对此,前人或表示困惑,如明谢臻(1495~1575)《四溟诗话》卷二:
锺嵘《诗品》,专论源流,若陶潜出应璩,应璩出于魏文,魏文出于李陵,李陵出于屈原。何其一脉不同邪?
[4]
或进行指责,如清方东树(1772~1851)《昭昧詹言》卷四《陶公》:
如阮公、陶公,何尝有意于为诗;内性既充,率其胸臆而发为德音耳。锺嵘乃谓陶公出于应璩,又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