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诊疗思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1章 新生儿病证
第2章 肺系病证
第3章 脾系病证
第4章 肾系病证
第5章 心肝病证
第6章 寄生虫病证
第7章 传染病证
第8章 其他病证
第1章 新生儿病证
第一节 胎黄
胎黄与胎禀因素有关,以新生儿皮肤、黏膜、巩膜发黄为特征,故称“胎黄”,又称“胎疸”。西医学称为新生儿黄疸,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淤积、肝细胞性黄疸等。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已有胎疸的论述。鲁伯嗣在《婴童百问》中指出了胎黄有阳黄、阴黄的区别,并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等方分别治疗。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的原因,主要为胎禀湿蕴,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胎中禀受脾胃湿热、寒湿内蕴,或日久气滞血瘀,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形成黄疸。
1.湿热郁蒸孕母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如夏鼎的《幼科铁镜·辨胎黄》所言:“胎黄,由娠母感受湿热,传于胎儿,故儿生下,面目通身皆如金黄色。”患儿感受其母湿热邪毒,郁阻于脾胃,熏蒸于肝胆,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而发生黄疸,其黄疸鲜明如橘皮。热毒炽盛者,黄疸可迅速加深而易转为变证。
2.寒湿阻滞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或为湿邪所侵,湿从寒化,可致寒湿阻滞。如叶桂的《临证指南医案·疸》所言:“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寒湿内阻,脾不化湿,外溢皮肤,黄疸色泽晦暗。
3.气滞血瘀若小儿禀赋异常,脉络阻滞,或湿热、寒湿蕴结日久,肝经气血郁阻,可致气滞血瘀而发黄。如张璐的《张氏医通·黄疸》所说:“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此因气机不畅,络脉瘀积,肝胆疏泄失常而致,故黄色晦暗,伴肚腹胀满,右胁下痞块等症。
胎黄重症可产生变证。如湿热化火,邪陷厥阴,可出现神昏、抽搐的险象,此为胎黄动风证;若正不胜邪,气阳虚衰,可致阳气暴脱,则成胎黄虚脱证。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生理性黄疸
a.黄疸出现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生后2~3天(早产儿3~4天)出现,4~6天最重,足月儿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
b.黄疸程度较轻。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低于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低于257μmol/L(15mg/dl)。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低于34μmol/L(2mg/dl)。
c.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d.排除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各种疾病。
②病理性黄疸
a.黄疸出现过早或过晚,持续时间较长。常在生后24小时或36小时内出现,或生后1周、数周出现。持续时间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或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
b.黄疸程度较重。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高于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高于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血清结合胆红素高于34μmol/L(2mg/dl)。
c.有不同程度的各种伴随症状。
d.可依据伴随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结果,进一步作出疾病诊断。如黄疸伴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为溶血性黄疸,母子血型测定可检测因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黄疸伴有中毒症状,如神萎、不哭、体温不升或有波动,多为败血症。黄疸伴有消化道症状,血清胆红素有波动,多考虑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相关抗原抗体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黄疸伴肝脏进行性肿大,大便灰白,黄疸逐渐加深,多为胆汁淤滞或先天性胆道闭锁。
(2)鉴别诊断
①新生儿溶血病: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持续1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②母乳性黄疸: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③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早期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
④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⑤新生儿肝炎: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数日至数周,持续4周或更长,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阻塞性及肝细胞性。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
2.辨证思维首先要辨清是生理性或病理性胎黄。对病理性胎黄以八纲辨证为纲,首先辨其阴阳。若起病急、病程短,黄疸色泽鲜明,舌苔黄腻者,为阳黄;若起病缓、日久不退,黄疸色泽晦暗,舌淡苔白者,为阴黄。若病程经久,日渐加重,黄疸色泽晦暗渐转墨绿,肝脾肿大质硬,为瘀积发黄。黄疸急速加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胎黄虚脱证。黄疸显著,伴有神识昏迷、尖叫抽搐、角弓反张等,为胎黄动风证。此皆属胎黄变证。
(三)治则思维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治疗,若黄疸虽轻而诊断未能肯定者,可用单味茵陈蒿煎服。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阳黄治以清热利湿退黄,阴黄治以温中化湿退黄,气滞血瘀证以化瘀消积为主。同时,应结合疾病诊断和变证辨别施治,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辨证论治
1.常证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皮,小便深黄,哭闹不安,不欲吮乳,呕吐腹胀,大便秘结,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本证为阳黄证,病初多见此证。起病急,全身症状及舌象均表现为湿热壅盛之象是其特征。热重于湿者,常伴发热哭闹,舌红苔黄;湿重于热者,多无发热,而有纳呆,苔腻。本证重症易发生胎黄动风证和胎黄虚脱证之变证。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主方】茵陈蒿汤加减。
【处方举例】茵陈蒿6g,栀子3g,大黄(后下)1.5g,泽泻3g,车前子(包煎)3g,黄芩3g,金钱草3g。(以1个月为例)
(2)寒湿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日久难退,精神委靡,四肢欠温,不思进食,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