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城镇化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日本的城镇化
作者:和泉洋人 浅见泰司 森地茂 金本良嗣
策划推广:中信出版社(China CITIC Press)
出版发行: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信出版社官网:http://www.publish.citic.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iticpub
更多好书,尽在中信飞书 App:http://m.feishu8.com
(中信电子书直销平台)
日本的城镇化
和泉洋人 浅见泰司 森地茂 金本良嗣 著
中信出版社
目录
日本的城镇化经验
人口向大城市圈流动的决定因素
城市圈内“郊区化”的应对
政府对城镇化的管制和引导政策
城镇化中的金融财政制度
日本的城镇化经验
和泉洋人
[1]

浅见泰司 森地茂 金本良嗣
编者按:
国务院领导,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城镇化和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比例为52%左右,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从30%到70%是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专家估计中国城镇化大约以每年1%的速度进行。经济发展促进人口流入城镇,再通过城镇建设和产业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整个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城镇化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城镇化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仅是住房、路桥、交通为代表的基建建设,还涉及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配套服务建设;不仅仅是大城市的建设,还涉及与三农以及与周边中小城市的紧密关系。概而言之,城镇化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建设,它还涉及与之相关的户口制度、征收建设用地制度等制度改革和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涉及以什么指导思想实现城镇化目标的问题,比如:“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还是“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型”还是“发展为纲”?等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回答,中国“城镇化”有可能走弯路,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日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过了城镇化的全过程,积累了正反两面的经验,值得中国了解。近期外国专家局邀请了6位城市问题和中国问题日本专家,结合中国目前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请他们介绍了日本城市化的主要进程和经验。在外国专家局专家、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德地立人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刊发了其中4位专家的发言和讨论,以飨读者。
[1]
和泉洋人(Hirotolzumi),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辅佐官,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庆应大学、东京大学教授;浅见泰司(Yasushi Asami),东京大学空间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森地茂(MorichiShigeru),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政策研究大学院政策研究中心所长、特别教授,NP0法人国际都市研究学院院长;金本良嗣(YoshitsuguKanemoto),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副校长、教授,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客座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人口向大城市圈流动的决定因素
和泉洋人
今天发言的主题有四个:经济增长和人口迁移;人口动态与人口迁移;经济结构与人口迁移,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如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经济增长与人口迁移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不断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集中(即“大城镇化”)。70年代后,经济高速增长还在持续,人口流动却有所下降。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经济增长率也有些许回升,但人口流动仍旧低迷。由此可见,经济增长并不总是与人口流动呈正比。日本三大城市圈的人口流人(折线)和实际GDP(柱状图)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参见图1.1。
那么,人口流动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何经济不断增长,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却在下降?
一方面,经济增长期间大城市和地方的收入差距增大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后,大城市和地方收入差距减小,而大城市物价和住宅价格上升,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就会减缓。如图1.2所示,虚线为日本收人最高的5个县相对收入最低5个县的倍数。实线为向三大城市圈的人口流入。随着地区收入差距缩小,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相应减缓。顺便提一句,日本现在仍有1.5倍的地区收入差距,但是因为大城市生活成本很高,所以小幅度的地区收入差距是不会导致人口流动的。
图1.1 三大城市圈的人口流入及实际GDP变化
注:实际GDP增长率在1955—1979年间为68SNA,1980年开始为93SNA(1995年为固定基准),1995年开始为93SNA(2000年为连锁基准)。
资料来源:根据总务省《居民基本户籍人口迁移报告》、内阁府资料制作。
图1.2 三大城市圈净流入人数及县民收入差距
注:收人差距是县民收入排名前5的县的平均值与垫底的5个县平均值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内阁府《县民经济计算》、总务省《居民基本户籍人口迁移报告》制做。
二、人口动态与人口迁移
社会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大城市的人口数量。
人口流动也是不同年龄段的选择,所以和人口结构也有关系。十几岁到二十五岁的人更趋向于流动到城市。中国和日本都有出生率不同的时代,如日本的第一次(1945—1950年)和第二次(1970—1975年)出生潮。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趋势都会变化。
如图1.3所示,十几到二十几岁的人口在向下个年龄段发展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人口流动。再来看图1.3右边的表格,19世纪60年代,10—14岁的人口进入下个年龄段时发生了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106万人);右下一格可以看到这个年龄段的人在20—24岁时有88.9万人移居到城市;再往右下,这一群体在25-29岁时又有部分开始流出城市。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年龄段在什么阶段更容易发生人口流动。
图1.3 5年前居住地与前居住地不同的人的比例
如图1.4所示,继1945—1950年的婴儿潮(虚线圆圈)后,1955—1960年婴儿出生率大幅下降(实线圆圈)。由柱状图可见,这一代人向大城市的人口流动就 ............

书籍插图:
书籍《日本的城镇化》 - 插图1
书籍《日本的城镇化》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日本的城镇化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