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语言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7.6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二屆文獻語言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綜述
“文獻語言學”學科論綱
談談張民權對萬光泰古音學未刊稿的發掘和評述
清末兩種中西潮汕方言文獻音系比較研究——《潮聲十五音》和《潮正兩音字集》音系比較研究
日僧湛奕著《淨土論注音釋》考論
從《字彙》音切的來源論字書、韻書音切比較的方法
文獻句讀法與《周易》卦辭
清代滿漢合璧會話教材在漢語史研究上的價值
《中華道藏》指瑕
宋均緯書注的訓詁學價值
釋三晉文字中的“䀏”及從“䀏”之字
吐魯番出土《前秦韓瓫自期召弟應見事》箋證
成語“日就月將”新詮
疑難字考釋十九則
《匏有苦葉》之“軌”當取何解?
《三國志》發微
京都流寓 書學傳古——羅振玉及其書法文物鑒藏
關於“羌胡”的標號問題——《三國志》標點研究舉隅
稿約
稿例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文獻語言學.第四輯/華學誠主编.—北京:中華書局,2017.5
ISBN 978-7-101-12476-7
Ⅰ.文… Ⅱ.苹… Ⅲ.文獻學-語言學 Ⅳ.①G256 ②H0
中國版本圖書綰CIP數據核字(2017)第057129號
書 名
文獻語言學(第四輯)
主 編
華學誠
出版發行
中華書局
(北京市豊臺太平橋西里38號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廠
版 次
2017年5月北京第1版
2017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
規 格
開本/787×1092毫米 1/16
印張 15 插百 2 字數 300千字
印 数
1-1200册
國際書號
ISBN 978-7-101-12476-7
定 價
68.00元
正文中出现的□,原文即是如此。
《文獻語言學》編輯委員會
主 編
華學誠
副 主 編
張猛
編 委
(按姓氏音序)
華學誠 梁慧婧 羅衞東 秦淑華 石定果
魏德勝 魏兆惠 徐朝東 張猛 張希峰
立足事實分析語文現象,
依據文獻研究漢語歷史,
貫通古今探索演變規律,
融會中外構建學科理論,
凝聚隊伍成就學術流派。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崔希亮教授題
《成語“日就月將”新詮》附録一:清華簡《周公之琴舞》第2~3簡
[1]
《成語“日就月將”新詮》附録二:上博簡《民之父母》第11簡
[2]
附録三:史惠鼎銘文拓本
[3]
[1]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第55~56頁。
[2]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27頁。
[3]
參看陳穎《長安縣新旺村出土的兩件青銅器》。
第二屆文獻語言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綜述
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
2016年10月30日到11月1日,第二屆文獻語言學國際學術論壇在北京舉行。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教授、王寧教授和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教授、校長崔希亮教授、副校長曹志耘教授先後出席了開閉幕式,並分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爲論壇的成功舉辦確定了基調。
來自日本、中國的六十多位專家和三十多位研究生參加了論壇,共帶來了五十多篇論文。這些論文無論從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大大推進了文獻語言學的研究。論文涉及六個方面的内容,綜述如下:
第一,是關於文獻語言學學科問題的討論。如何進一步深化對文獻語言學内涵的理解、如何定位其學科性質,是本屆論壇討論的重點。華學誠、張猛《“文獻語言學”學科論綱》,著重從歷史的角度闡述“文獻語言學”作爲一個學科的内涵與外延,以及該學科與現行學科體系中諸學科的關聯,定義“文獻語言學”是“以文獻爲主要資源,綜合運用中外語言文字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及其歷史和内在發展規律的科學”。郭錫良《談談張民權對萬光泰古音學未刊稿的發掘和評述》,對張民權關於萬光泰古音學的發掘和研究提出了商榷意見,强調文獻研究要儘量客觀,在引用戴震“學有三難:淹博難,識斷難,精審難”之語後强調指出,我們要努力克服這三難。張民權《萬光泰與王念孫》一文,堅持自己的意見,並在討論時回應了郭錫良的質疑。學問的真理愈辯愈明,我們的論壇歡迎學術爭鳴。王寧《解讀與積纍:文獻語言學的根柢問題》認爲,語言學研究既要開掘基本原理,也要注重閲讀第一手材料,注重文獻的解讀和積纍,這是漢語研究的根柢,她提出了文獻考據要做到“六安”,給與會者很大的啟發。馮勝利《段王科學理念資料彙編的理論設想和材料整理》,提出了段王科學理念的研究思路與方法,認爲段王科學理念的本質是“理必”,指出乾嘉的科學傳統是文獻語言學必須繼承的寶貴遺産。
第二,是關於文獻語音學的研究。學者們圍繞各式各樣的音韻文獻,展示了音韻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對傳統經典文獻的最新研究,如張渭毅《論〈集韻〉不是〈切韻〉系韻書》,楊軍《〈經典釋文〉反切結構的類型、層次及音韻性質》。更多的則是對其他材料的發掘與考究,如李軍從《太古元音》的研究出發探討等韻與時音的關係,高永安從《字彙》音切的來源論字書、韻書音切的比較方法,都是由點及面的討論。徐朝東從竺法護譯經中考察“晉言”,李建强從譯經版本的研究出發探討梵漢對音系統的歷史遷移,喬秋穎對兩漢鏡銘用字的音韻考察,所涉都是值得在研究中利用的好材料。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將音、義結合起來研究,如周遠富《〈通雅〉“打”字都瓦切疏議》、康國章《“賣”和“
”的音義考察》、齊曉燕《從耎諧聲的字音分析舉例》、趙團員《“休”的變韻構詞研究》、丁姝《“揭”字音義考》、孫瑩《〈通雅〉與音義關係研究》都是這方面的文章。王寧强調的“六安”中就提到“音安、義安”,將音義結合起來進行探究,這一取向值得肯定。
第三,是關於文獻詞彙學的研究。盧烈紅《〈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詞形考辨三則》從詞典釋義引發問題,追溯古代文獻,以古證今。張美蘭《從異文角度看〈官話指南〉的口語詞語義》,展示了域外傳教士記録的漢語文獻在詞彙史研究方面的價值。徐正考《假性局部同素反義名詞研究》,對假性局部同素反義名詞的構成特點進行了分析,角度新穎。萬久富對郭璞注引《爾雅》“蝒馬者蜩”中“蝒”字語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献语言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