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随感录》---俞吾金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前言
理论新思
新世纪的新思考
“发展现象学”构想
发展中的三大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张力
立足多样性,谋求新发展
“金融危机”,还是“综合性危机”
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世界
从“革命哲学”到“建设哲学”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
反对主观主义,尊重客观规律
意识形态与科学的相互易位
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之我见
理论工作者的担当意识
社会新语
社会转型与心理调适
超越小市民的心态
也说“贫富差异”这个话题
“以人为本”别解
形体语言与城市文明
让景观文化引领时尚潮流
重视“城市精神”这个母题
上海城市精神之我见
追寻城市精神之根
“硬扶贫”与“软扶贫”
人才的“硬引进”与“软引进”
重“占有”,还是重“使用”
声音领域里的霸权主义
向管理要交通
重视“另一类基础设施”的建设
注意新闻报道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媒体批评何以自律
从SARS防范引发的思考
如何面对偶然性
爱情、性欲和道德
建筑的共性与特色
建筑空间的人性化
教育新见
哲学教育三题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
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知人之明与自知之明
缩短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语文教学的形式化倾向
邯郸学步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必须改弦更张
“学历史”,还是“学考历史”
高考:真实与梦幻交响乐
名牌大学要开设名牌课
语言新趣
漫谈汉语的歧义
关键词与潜台词
小议“数字崇拜”
“近水楼台先得月”吗
何谓“有机知识分子”
从“归根结底”说起
也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警惕“绿色崇拜”
析“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从“两个悉尼”说起
从“滑铁卢”的比喻说起
从“无理由退货”说开去
“意义溢出”与“太空状态”
“相敬如宾”析
“不道德”“非道德”和“超道德”
“发展”与“显示”
“好的最大的敌人是最好”
治学新得
路与道
不理解现在,就不能解释过去
生活世界的辩证法
全球化问题的哲学反思
现代化的文化内涵
现代化:一个批评性的反思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个人”概念
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再认识
重视人文关怀的维度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刍议
科学建设与理论研究
走出自我的困境
人的世界与球的世界
我与电脑
读书散论
辩论两题
治学心得
前言
从熟知到真知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精神生活中,人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幻觉中,即自己熟悉的东西也就是自己真正了解的东西。比如,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都喜欢使用“了如指掌”这个成语。确实,还有谁比人们更了解他们自己的“指掌”呢?因为他们天天都在使用自己的“指掌”。然而,他们真的完全了解了自己的“指掌”了吗?也许人们对自己的“指掌”的外形、手指的长短,甚至手掌上的纹路会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指掌”的内在生理结构、神经系统的分布以及自己身体的病理状况在它上面的反映也非常了解吗?恐怕这就不好说了。如果人们缺乏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的话,他们对自己的“指掌”的内在情况将是非常陌生的,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的。这就启示我们,人们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他们真正了解或知道的东西。
熟知非真知
凡是学习过中国哲学史的人都知道,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孙中山先生发前人之所未发,提出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知难行易”学说。这一学说明显地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即人们非常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他们真正知道的东西。比如,人人都会使用电器,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电的知识呢?又如,人人爱吃豆腐,但又有多少人能写出豆腐的化学分子式来呢?孙中山先生这样写道:“中国之有化学制造事业,已数千年于兹,然行之而不知其道,并不知其名,比比皆是也。”[1]在他看来,“行”是容易的,在“行”的过程中熟悉一个对象也是容易的,但要真正地“知”或了解一个对象却不是容易的。
其实,这个道理早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早期著作《精神现象学》(1807)的“序言”中就已经得到了经典性的说明。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和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它了。这样的知识,既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因而无论怎样说来说去,都不能离开原地而前进一步。主体与客体、上帝与自然,以及知性与感性等都被不加考察地认为是熟悉的和有效率的东西,既构成固定的出发点又构成固定的归宿点。这些据点停滞不动,而认识运动往来进行于其间,因而只是在它们的表面上运动而已。”[2]从黑格尔的这段经典性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引申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认为熟知的东西也就是真正知道的东西,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观念;第二,不应该把任何熟悉的东西作为假定或前提引入到对哲学问题,特别是对基础性的哲学问题的探讨中来;第三,严肃的哲学研究看重的并不是熟悉的东西,而是经过思维的批判性的考察,被证明是合理的和有效的东西。
常识与自然主义思维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熟悉的是什么呢?人们赖以为自己全部思考和行为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很显然,那就是常识。那么,什么是常识呢?常识也就是普通人信以为真并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中作为出发点的那些观念的总和。显而易见,普通人是通过接受教育的方式获得这些观念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常识如同一家精神的百货店,里面存放着各种东西,如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科学知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迷信和信以为真的流言等。或许可以说,这些观念之间充满了矛盾,但在一般的情况下,普通人不会去关心并反思自己所信奉的常识中的内在矛盾。比如,一个普通人可能具有如下的科学意识,即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深水里可能会被淹死;但这并不妨碍他同时相信以下的迷信观念,即把中药渣倒在马路上让行人踩一下,喝中药汤的病人就容易恢复健康,尽管这之间并不存在任何逻辑联系。有趣的是,常识中的各个部分虽然相互冲突,但它们却和谐地共处于普通人的大脑之中。
只有当普通人依照常识进行思考或行动,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时,他才可能倒过来怀疑并反思自己所信奉的常识。比如,佛教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 ............

书籍插图:
书籍《哲学随感录》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哲学随感录》---俞吾金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