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学术史丛书”总序 陈平原
前言
第一章 文学立科
——《京师大学堂章程》与“文学”
一 “词章不能谓之学”:《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与“文学”的边缘化
二 “大学堂设文学专科”:《钦定》与《奏定》两份章程与“文学研究”的观念
第二章 “错体”文学史
——林传甲的“京师大学堂国文讲义”
一 “第一本中国文学史”与林传甲的“国文讲义”
二 “国文讲义”与《支那文学史》及《奏定章程》的关系
三 《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史意识
四 结语
第三章 “革命”行动与“历史”书写
——论胡适的文学史重构
一 “白话文学”与“文学进化观”
二 从宋诗到“俗话文学”
三 作为“遗形物”的中国文学
四 传统的消逝
第四章 “文化匮乏”与“诗性书写”
——林庚《中国文学史》探索
一“启蒙”、“黄金”、“白银”、“黑夜”
二“文化匮乏”情意结
三 惊异精神
四 故事性结构
五 诗性书写
六 结语
附录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论林庚诗的驰想
一 视域的开展
二 窗框中的风景
三 浪漫主义的“现代派”
四 艺术与生活
五 结语
第五章 叙述、意识形态与文学史书写
——以柳存仁《中国文学史》为例
一 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文学史”
二 “文学史”与求真
三 作为叙事体的“文学史”
四 在历史中的叙事体
第六章 诗意与唯情的政治
——司马长风文学史论述的追求与幻灭
一 从语言形式到民族传统的想象:一种乡愁
二 诗意的政治:无何有的“非政治”之乡
三 唯情论者的独语
第七章 “香港”如何“中国”
——中国文学史中的香港文学
一 “香港文学”在香港
二 “香港文学”在中国
三 把“香港”写入“中国”
四 “香港”如何“中国”?
第八章 书写浮城
——叶辉与香港文学史的书写
一 浮城·书写·香港
二 “文学史”的兴起
三 文学·现实;香港·中国
四 港味·粤味
五 华南·双城·香港
六 个人·历史
七 余话:书写浮城
附编一 文学史的探索
——《中国文学史的省思》导言
附编二 文学·结构·接受史
——伏迪契卡的文学史理论
一 捷克结构主义
二 布拉格语言学会与伏迪契卡
三 伏迪契卡的理论立场
四 “文学结构的演化”和“作品的生成”
五 文学作品的接受史
六 结语
附录 论布拉格学派的术语"aktualizace"
附编三 文学结构与文学演化过程
——布拉格学派的文学史理论
一 文学结构的动力
二 演化价值与美感价值
三 作家与文学结构的关系
四 文学作品的“生命”
五 文学与社会
六 结语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丛书为“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丛书主编 陈平原
学│术│史│丛│书
陈国球 著
文学史书写形态
与文化政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陈国球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学术史丛书)
ISBN 7-301-07002-0
Ⅰ.文… Ⅱ.陈… Ⅲ.文学史—研究—中国 Ⅳ.I2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第013731号
书   名: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著作责任者:陈国球 著
责任编辑: 张凤珠
标准书号: ISBN 7-301-07002-0/I·0666
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校内 100871
网   址:http://cbs.pku.edu.cn 电子信箱:zpup@pup.pku.edu.cn
电   话:邮购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0672 编辑部62752022
排 版 者:北京军峰公司
印 刷 者:三河新世纪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650mm×980mm 32开本 12.625印张 389千字
      2004年3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2次印刷
定   价:30.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学术史丛书”总序
陈平原
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压在纸背的“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强调。因为,当你努力体贴、描述和评判某一学术进程时,已有意无意地凸显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
其实,此举并非今人的独创。起码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已着先鞭,更不要说梁启超、钱穆各自独立完成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至于国外,同类著述也并不少见,单以近年译成中文的为例,便有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丹尼尔的《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尼古拉耶夫等的《俄国文艺学史》、勒高夫等的《新史学》,以及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等。
即使如此,90年代中国学人之热中于谈论“学术史”,依然大有深意。一如黄宗羲之谈“明儒”、梁启超之谈“清学”,今日之大谈学术史,也是基于继往开来的自我定位。意识到学术嬗变的契机,希望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来获得方向感,并解决自身的困惑,这一研究策略,使得首先进入视野的,必定是与之血肉相连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当初梁启超撰写《清代学术概论》,只是其拟想中的《中国学术史》之第五种;今人之谈论“学术史”,自然也不会以“二十世纪”自限。本丛书不只要求打通古今,更希望兼及中外——当然,这指的是丛书范围,而不是著述体例。
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像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
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 ............

书籍插图:
书籍《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 插图1
书籍《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