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校注--中华国学文库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8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文史通义校注/章学诚撰;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11
(中华国学文库)
ISBN 978-7-101-10462-2
Ⅰ.①文… Ⅱ.①章…②叶… Ⅲ.①文史—研究—中国—清前期②《文史通义》-注释 Ⅳ.K09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26463号
书 名
文史通义校注(全二册)
著 者
章学诚
校 注 者
叶 瑛
丛 书 名
中华国学文库
责任编辑
俞国林 李碧玉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厂
版 次
2014年11月北京第1版
2014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规 格
开本/880×1230毫米 1/32
印 张
32⅛ 插页4 字数760千字
印 数
1-8000册
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0462-2
定 价
78.00元
总目录
上册
下册
文史通义校注
(上册)
章学诚 撰
叶 瑛 校注
中华书局
出版说明
《文史通义》是清朝乾、嘉时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著作。章学诚(一七三八——一八〇一)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著名的史学家,曾经为和州永清县和亳州编写县志和州志,又编写《湖北通志》,著有《章氏遗书》,从中选出精要部分为《文史通义》,后附《校雠通义》。
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想挽救当时的学风。他在《上辛楣宫詹钱大昕
》的信里说:“世俗风尚,必有所偏,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俊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载笔之士不思救挽,无为贵著述矣。苟欲有所救挽,则必逆于时趋。”他看到当时学风的流弊,想加以挽救。他说的“达人显贵之所主持”,当指朝廷提倡宋学;“聪明才俊之所奔赴”,当指当时的学者都趋向汉学。宋学讲心性,认为“理在气先”,离事物而言理,不免空疏;汉学讲考证,治学不本于性情。章氏在《原学下》提出批评道:“学博者长于考索,岂非道中之实积;而骛于博者,终身敝精劳神以殉之,不知博之何所取也。”又说:“言义理者似能思矣,而不知义理虚悬而无薄,则义理亦无当于道矣。”因此他在《浙东学术》里提出“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反对空谈性命;在《博约下》说“言学术功力,必兼性情”,“令学者自认资之所近与力所能勉者而施其功力”,反对不顾资质专讲考据。当时的经学,主张道在《五经》,可以从通文字音韵训诂来通经,通经来明道。汉学的研究文字音韵训诂正所以明道,这就把汉学和经学结合了。他在《原道上》里对通经来明道的经学提出批评,他说:“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而非万事万物之当然也。人可得而见者,则其当然而已矣。”由于人们看到的当然不同,法制也跟着不同。“三皇无为而自化,五帝开物而成务,三王立制而垂法,后人见为治化不同如是。”那末圣人怎样去认识道,认识“万事万物之所以然”呢?“圣人求道,道无可见,即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圣人所藉以见道者也。”“学于众人,斯为圣人。”他认为道是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这种所以然只能从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中去找,不能从经书中去找。这样,他要在当时的宋学、汉学、经学外另外开辟一条治学的道路,反对当时的学风。
他要开辟一条怎样治学的路呢?《原道下》说:“夫道备于六经,义蕴之匿于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盖必有所需而后从而给之,有所郁而后从而宣之,有所弊而后从而救之。”“《易》曰:‘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他主张研究事变,要解决后来的事变,六经里没有,可以取六经的用意做参考,观察众人的所需、所郁、所弊来解决。他的目光在借古通今,借古是智以藏往,通今是神以知来,可见他更重在通今。《原道下》附有邵晋涵说:“是篇初出,传稿京师,同人素爱章氏文者,皆不满意。谓蹈宋人语录习气,不免陈腐取憎,与其平日为文不类。”他的卓识深心,在当时爱章氏文者都不理解,其他的人更不用说了。因此,他不可能在当时真正开辟出一条新的治学的路来。
他的成就还在史学、文学和校雠学上。他在《家书》二说:“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几。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如刘知几《史通·六家》批评《史记》:“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此其为体之失也。兼其所载多聚旧记,时采杂言,故使览之者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此撰录之烦者也。”认为《史记》把一时的事分散在纪传书表里不集中,多引用旧书,显得重复。但赞美《汉书》:“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其实事件的分散和引用旧书,这两点《汉书》跟《史记》一样,不过一为断代史、一为通史罢了。刘的推重《汉书》而贬低《史记》,只是偏重断代史而贬低通史,对纪传体的不足处并不能补足。章氏对《史记》《汉书》的评价和刘氏不同。他在《书教下》说:“迁书通变化,而班氏守绳墨。”“迁书体圆用神,班氏体方用智。”守绳墨指有定法,通变化指根据人事的变化来写,自有用意,如“《伯夷列传》乃七十篇之序例,非专为伯夷传也。《屈贾列传》所以恶绛、灌之谗,其叙屈之文,非为屈氏表忠,乃吊贾之赋也”。他认为刘讲定法,所以赞美《汉书》;他讲用意,所以推重《史记》。
他在《答客问上》说:“君臣事迹,官司典章”,“纂辑比类,以存一代之旧物,是则所谓整齐故事之业也。开局设监,集众修书,正当用其义例,守其绳墨”。他认为刘所讲的就是这种开局修书的义理。至于他讲的史意,“固将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绳墨之所不可得而拘,类例之所不可得而泥,而后微茫杪忽之际,有以独断于一心”。他注意的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对史书体例的看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史通义校注--中华国学文库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