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神经科学引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2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导言
第一节 教育神经科学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20世纪60年代前的探索与教训
第一节 古代对心、脑与教育的思辨与探索
一、心、脑的思辨与教育
二、心与脑的实证研究与教育
三、心、脑、教育研究方法论思想的萌芽
第二节 颅相学与教育
一、颅相学的主要观点
二、颅相学与教育
三、颅相学家库姆的教育思想与评析
四、颅相学与教育:批判性分析
第三节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学说与教育
一、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学说
二、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学说在教育中的运用
三、评价
第二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探索与教训
第一节 左右脑教育模式的批判
一、左右脑分工说的形成与发展
二、左右脑教育的主要观点
三、脑与认知科学的分析视角
第二节 多元智力与教育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二、智力的脑与认知科学研究
第三节 基于脑的教育模式的批判与分析
一、基于脑的教育发展状况
二、基于脑的教学思想
三、对基于脑的教育的批判性分析
第四节 脑科学与美国早期儿童教育决策运动
一、运动的舆论准备
二、运动的发展过程
三、该运动对儿童早期教育决策的影响
四、对美国早期儿童教育运动的分析与评价
第三章 教育中流传的“神经神话”分析
第一节 “神经神话”形成的原因
一、由于脑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而产生的“神经神话”
二、由于错误理解与解释推论而产生的“神经神话”
第二节 教育中广泛流传的“神经神话”的批判与分析
一、对大脑“10%潜能论断”的分析
二、对大脑发展倒U型曲线的过度解释
三、对动物丰富环境研究的推论
四、关键期概念的重建
第四章 21世纪的教育革命:教育神经科学的诞生
第一节 教育神经科学诞生的背景
一、脑科学的研究热潮席卷全球
二、认知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三、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的革新日新月异
四、以科学的教育范式取代工厂式教育模式的诉求愈益高涨
第二节 教育神经科学的诞生
一、教育神经科学组织机构的成立
二、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机构发展的特征
三、我国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
第五章 发展教育神经科学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国际教育神经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际教育神经科学专业课程的开设
二、国际教育神经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
三、国际教育神经科学的授课方式
四、我国培养教育神经科学专业人才的建议
第二节 我国发展教育神经科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我国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立足世界前沿的必要条件
二、营造社会氛围为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三、倡导循证教育研究文化是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四、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是促进教育神经科学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五、建立平等的对话与合作关系是教育神经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视点丛书
主编 钟启泉
教育神经科学引论
周加仙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教育神经科学引论/周加仙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视点丛书)
ISBN 978-7-5617-6477-0
Ⅰ.教… Ⅱ.周… Ⅲ.脑科学—应用—教育学—研究 Ⅳ.G40-05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8)第167453号
课程教学研究新视点丛书
教育神经科学引论
撰 著 周加仙
责任编辑 金 勇
审读编辑 陈 杨
责任校对 林文君
装帧设计 黄惠敏
出版发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编200062
电话总机 021-62450163转各部门 行政传真021-62572105
客服电话 021-62865537(兼传真)
门市(邮购)电话 021-62869887
门市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先锋路口
网 址 www.ecnupress.com.cn
印刷者 上海商务联西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787×1092 16开
插 页 2
印 张 12
字 数 179千字
版 次 2009年5月第1版
印 次 2009年5月第1次
印 数 1—4100
书 号 ISBN 978-7-5617-6477-0/G·3773
定 价 24.80元
出版人 朱杰人
(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客服中心调换或电话021-62865537联系)
总序 追寻课程与教学的本真意义
20世纪以来,人文学科的发展大抵是以反思启蒙运动以降日益膨胀的“技术理性”为其特征的。在课程与教学领域,技术理性的宰制也早已为人所诟病,以致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追寻课程与教学的本真意义。
技术理性对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宰制是极具破坏性的。在由其程式化性格所构架的思想框架中,课程因被窄化为“公共的知识”和“预设的计划”屏蔽了儿童与其生活的交往;教学因被固化为知识传递的特定程序与步骤泯灭了师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因被矮化为机械的接受和训练放弃了儿童应有的自主且负责任的创造性行为。概而言之,上述在我国课程与教学领域占据主流地位的概念框架的核心问题在于目中无“人”,无视教育对象——儿童的存在,呈现出典型的“见物不见人”的颠倒现象。更为可悲的是,技术理性强化了课程与教学的工具价值,漠视其内在价值,课程与教学由此被彻底功利化。一方面课程与教学失去其主动性和尊严性而沦为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另一方面,对实利知识和技能的专宠导致纯粹的才智作为精神的假象掩盖了人类精神的匮乏。人类尊严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悄然退隐,无可避免地导致工具性的曲解行为在现实中恣意妄为。课程与教学由此愈来愈远离教育的本真诉求。
课程与教学本真意义的回归唯有诉诸研究领域的转型方可成就。具体表现在:第一,从“教的课程”转型为“学的课程”,“课程”不仅仅是“公共的知识”和“预设的计划”,而是“学习经验的历程”,即存在于每一个学习者个人生活之中的学习经验的总体。课程实施因而不能不研究儿童和理解儿童,不能不聚焦儿童的学习。第二,从“定型化的教学”转型为“情境化的教学”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教育神经科学引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