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5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版权信息
译者序
序
前 言
第1编 变与不变
第1章 理论的观点
第2章 实践的观点
第2编 问题的形成
第3章 原地踏步,或者当解决之道变成问题
第4章 可怕的简化
第5章 乌托邦症候群
第6章 悖论
第3编 问题的解决
第7章 第二序改变
第8章 重新框定的艺术
第9章 改变的实践
第10章 实例
第11章 开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索引及汉译对照
版权信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美)瓦茨拉维克,(美)威克兰德,(美)菲什著;夏林清,郑村棋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书名原文:Change: principles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problem resolution
ISBN 978-7-5041-3986-3
Ⅰ.改…Ⅱ. ①瓦…②威…③菲…④夏…⑤郑…Ⅲ. 问题解决(心理学)Ⅳ.B84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108144号
北京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 图字:01-2006-5853号
出版发行 教育科学出版社
社 址 北京·朝阳区安慧北里安园甲9号 市场部电话010-64989009
邮 编 100101 编辑部电话010-64989421
传 真 010-64891796 网 址 http ://www. esph.com. cn
经 销 各地新华书店
制 作 北京金奥都图文制作中心
印 刷 涿州市星河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2007年11月第1版
开 本 787毫米x 1092毫米 1/16 印 次:2007年11月第1次印刷
印 张 11.25 印 数: 1-3000 册
字 数 139千 定 价: 18. 00 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到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译者序
变与不变
——第二序改变的知识起点
初
读本书是在1983年我在哈佛开始博士课程时,那时它已经版9年,全书初译完是1996年,2007年它在北京出版。是怎样的动能让我如此心系本书不愿放弃呢?如果你把我看成是30年来一路思索“变”的知识与投身于“变”之心理教育实践的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对自己在私人与工作生活中变与不变之生活体验敏感的人,那么这本书对你而言也将会永远是变革知识的学习之钥!
然而,读者购买本书自有其动力与渴望,“变”有可能是自己企图解决某些问题的行动之一,那么如何读书也就反映了自己界定与解决问题方式的某些个人特性。有人可能一边读一边击掌大呼:这就是问题之所在!搞不好有人回家真的将床位挪到三面靠墙的方位,以期增加夫妻做爱的机会(第10章实例);有人则精读“群论”,企图找到一以贯之的分析原则。正因为这本书谈的是“改变”,它很可能引发我们想要改变生活中某些问题的企图,觉察到自己隐然被触动的动力来自何处,所以一边读《改变》,一边和自己的经验参照思索。但是,请不要企图在书中找到一帖可立即采用的药方,这是阅读本书的重要原则。
人们在回忆及整理与他人关系中的各种问题时,挫折与痛苦的后果常记忆犹新,但问题的演变历程不是难以追寻,就是被错置重组得难以自圆其说。尝试去训练自己捕捉住某个互动的过程,回想关系脉络中发生了“什么”及“如何”发生,而不是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带着书中“问题形成”的观点与自己的经验对话,这种平行移动的参照方式要比企图借着去分析因果掌握解决之道,会多一些反映思索的空间。
共振频道,时空不限
本书作者保罗·瓦茨拉维克(Paul Watzlawick)、约翰·威克兰德(John H.Weakland)和理查德·菲什(Richard Fisch)三人均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威克兰德已经去世,瓦茨拉维克与菲什现今也均已年过八十。1963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大游行,1964年“越战”开始,1966年中国开始“文革”,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正是在这种时代的脉冲中,三位作者一起投身治疗及研究工作,完成了本书。也正是这个背景,使得书中引用有关战争、间谍战、“文革”与婚姻家庭的实例,可以引领读者走出专业主义的划地自限。个人、人际、婚姻家庭与社会体制之间确实存在交相渗透的作用!
当1960年代世界各地纷扰翻动时,中国台湾地区正处于冷战“白色恐怖”
后的社会控制时代,在这个时代长大、当时正值大学四年级的我,专业方法的学习和社会政治意识的启蒙是两条并行线,这两条并行线均触及了《改变》中有关“变与不变”的知识,但它们在我身上的交会却直到20世纪80年代!
1983年,我和郑村棋在全力投入工作七八年之后,终于有机会再进修,当时反复思索着人的改变问题。在此之前,我们接受团体动力与心理剧的思想与训练,在大学校园及社会教育领域中工作的同时,也关心着当时国民党外的政治运动(我们在1978年初结婚,次年发生美丽岛事件
)。对心理学领域中有关个人及团体改变知识的着迷,和我们所面对的台湾社会那种压制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气氛,相互交织成一股想寻找突破的动力。《改变》这本书在这个节骨眼上,为我们开启了一个经验反思与有方向性的知识寻求的历程;稍后我们对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了解及行动科学的涉入也是由这个起点开始。“什么是根本性的改变?什么是第一序改变、第二序改变?”这是我们两人在1983-1985年之间不断思辨的问题。
对我而言,在两年博士课程与家庭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彻底经验到自己许多无效却又不愿放弃的防卫策略。包括故意不在意女儿(当时才两岁半)进入托儿所的辛苦适应历程,而几近粗暴地将她“弃置”在托儿所;以及经验着自己在婚姻关系中如何陷入女性自怜自怨陷阱的同时,建构了由压制到爆发怨恨的逃逸路线。在这段日子里的大部分时间,我一方面似懂非懂地读着关于个体、组织与社会变革的知识,一方面却经验着在婚姻关系中重复发生、似乎无法改变的老把戏。这两方面在当时仍是同时存在,但却无法在认识上发生联系的两个世界。
《改变》这本书倒没有发挥什么“开悟”而问题就迎刃而解的神奇妙用,但它所指出的人类经验中有关“变”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