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苏秉琦:一个考古学家和他的时代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苏恺之,苏秉琦长子。1937年生于北京,1958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1972年调入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1985年起任研究员。
Copyright © 2015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版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我的父亲苏秉琦:一个考古学家和他的时代/苏恺之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
ISBN 978-7-108-05322-0
Ⅰ.①我… Ⅱ.①苏… Ⅲ.①苏秉琦(1909~1997)-传记 Ⅳ.①K825.8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04575号
责任编辑 曹明明
装帧设计 康 健
责任印制 徐 方
出版发行
三联书店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网 址 www.sdxjpc.com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市松源印刷有限公司
制 作 北京金舵手世纪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版 次 2015年10月北京第1版
2015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635毫米×965毫米 1/16 印张25.25
字 数 338千字 图104幅
印 数 0,001-6,000册
定 价 59.00元
(印装查询:01064002715;邮购查询:01084010542)
谨以此书
献给我们敬爱的父亲母亲,
纪念父亲跟随导师徐旭生参加考古工作及陕西考古八十周年,
感谢所有前前后后和父亲一起并肩工作的同仁们,
深切缅怀对父亲有过各种学术思想交流润泽的前辈与学友们,
感激所有支持、呵护和关心着我们家庭的挚友们。
也以此书
回报父母家乡的父老乡亲们。
苏恺之,苏悌之,苏慎之,苏怡之
2014年10月4日于北京
孔子说人三十而立,我体会了,那时我独立工作了、成家了、很美满;四十而不惑,是指能够判断是非曲直,我做到了,我选择了留在大陆、有了广阔活动的空间;五十而知天命,我也懂得了,自己要“夹着尾巴”做好自己的本职,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性的认识;六十而耳顺,我觉得也做到了,有了听到不同意见的思想准备而不畏惧了;我现在还想体味七十岁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即心态和认识可以提高到新的境界,且基本符合客观规律,进入自由世界了。
我从事考古六十年,圆了梦,自己感到幸福。我有那么多的学生,他们有了出色贡献,所以我是富足而幸福的。你的妈妈曾多次要我写书,我不以为然,其实我的学生分布各地,这才是最大的文章,他们的成果汇集起来重新谱写中国的历史,那才是最厚最好的著作。
考古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要对中国文化、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正确回答。并以此为核心、框架,来系统复原中国历史的真实轮廓与发展脉络。为此,必须建立史论结合的、系统完整的史学理论体系。
我们考古学是大众的事业,总归要还给大众些什么,这是行业的本分。
——苏秉琦
自序
——写在父亲投身考古工作八十周年之际
他,只是一介布衣教授,却是中国考古学教育的主要创办者,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考古学专业,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培养了众多引以为豪的优秀学生。
他,没有官衔,但他非常自豪的是加入了中国考古学会,并在生命的最后十一年里当选中国考古学会的理事长,是中国考古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和主要领导者。
他,没有离开过生育他的土地,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去海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访问的经历,没有在国外发表过论文。但是他却想着“世界的中国”——世界考古中的中国考古学,将中国考古推向世界。他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在香港出版的繁体字版早已售罄,现正准备再版;在内地此书由三联书店出版了简体字版,后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海外发行日文版之后,又将推出英文版。
他,没有在电视上露过面,不是社会名流,没有许多大起大落的人生故事。但他的家里或办公室里,却常有国内外来客求索学术问题;全国的许多重要考古发现,都会邀请他去现场指导。他被称作中国考古学的旗帜,他提出的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和解读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文明论”,一直引领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
他,发表的学术文章不多,只有一百三十篇(本),将近两百万字。但他的《苏秉琦考古论述选集》却获得了首届国家图书奖。他的《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一文,曾作为1988年全国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有两百多万莘莘学子在同一时间阅读同一篇考古文章,这在世界考古学史上是从没有过的传奇。
他,从1934年工作,到1997年离世,六十多年只做了考古一件事,用一生践行了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化、大众化,圆了一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考古梦。
他,已经停止呼吸、停止思考十七年了,但是他的许多学术思想、方法和纲领性的远见卓识,已经渗透在中国考古事业里。这正像他在回顾人生旅程时感悟的那样:“我觉得与事业融为了一体,我的生命将在事业的发展中得到延伸。”
我曾一再地从我父亲、从他的诸多先辈和同仁们的身上感受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们,为着我们国家的民族复兴和美好未来前仆后继,至死不渝。
这里,我愿从家庭的视角,把他漫长而短促的一生、多彩而单一的生活侧面,展示给关心他的人们。共同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探寻这个没有行政职务的人,却有如此影响力的原因。适逢他诞辰一百零五年、参加考古工作八十周年之际,我代表我们子女,以此书表达对父亲和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敬意;我们为自己是这位普通而不平凡的学者的后人而备感自豪。
苏恺之
2014年6月30日
目录
自序——写在父亲投身考古工作八十周年之际
前篇
最早的童年记忆
父亲是属鸡的
我看到他开怀大笑
苏家,高阳,仝和工厂
不分家的“分家”
北上求学:他的第一次抉择
给冯玉祥讲课
徐旭生之一:亲其师而信其道
娃娃亲
斗鸡台:他在梦里喊的名字
令人惊讶的两件真事
立业成家:举迁北平之喜
抗战情结之一:韩振江去“那边”了,我们的热血曾一起沸腾
南下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我的父亲苏秉琦:一个考古学家和他的时代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