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7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译者前言
提起鲍威尔和《密勒氏评论报》,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但提起埃德加·斯诺,大家就耳熟能详了。1936年,埃德加·斯诺便是以《密勒氏评论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延安采访,后来写下《西行漫记》,让外界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面目,引起轰动。鲍威尔是《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他批准报纸刊登埃德加·斯诺延安之行所作的《毛泽东访问记》,以及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的身世和照片,都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举动,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一名传奇的新闻人,鲍威尔在中国待了二十五年,经历远不止这些。
约翰·本杰明·鲍威尔(1888-1947),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曾经担任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他1917年来到中国,成为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编辑,并在1922年成为该报的主办人和主编。鲍威尔在中国的二十五年,是中国历史翻覆巨变的二十五年,他作为一个敏感、出色的新闻人,每每总是出现在事发的第一现场。他采访过孙中山,经历过张勋复辟,后来的五四运动、北洋混战、共产党诞生、北伐战争、西安事变、日本侵占上海等等,他或亲身经历,或做过报道,他甚至还游说美国总统通过了《中国贸易法案》。
鲍威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人和记录者,他还被称作“旧中国最著名的西方观察家和评论家”,他用一个外国人的眼光,对中国革命、国共关系、中日苏关系、日本侵华等重大问题,以及中苏边境之争、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今天看来,这些分析依旧不过时。
除了对中国上层政治的观察和思考,这本回忆录中还有很多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体验。因为是亲身经历,这些体验格外真实,也格外沉痛。比如他对中国底层“土匪”的观察。1923年5月6日,山东发生“临城劫车案”,这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绑架外国人事件之一,美、英、法、意四个国家政府卷入其中,而鲍威尔便是被绑架的人质之一,甚至还作为谈判代表跟绑架他们的土匪进行谈判。这样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在这本书中并不少见。
因为在抗日战争期间屡屡揭露日军的罪行,1941年12月,《密勒氏评论报》被日寇查封,鲍威尔被关进集中营。1942年,作为美日交换战俘的条件,他被救回美国,但是集中营的非人待遇让他双腿残疾,健康状况恶化,五年后在华盛顿逝世。唯一幸运的是,他在去世之前将在华二十五年的经历写成此书,让后人得以更加真实、详细地了解那段岁月。
第一章 东方之行
小货船慢慢地停靠在虹口区的一个码头,我提着衣箱上了岸。紧随我之后的是一名脚夫,他接过了我那对旧式的洋铁皮衣箱。这是1917年2月的某一天,我首次来到上海。那时,黄浦江的两旁布满了仓库和货栈,仓库的通道十分狭窄。这天正逢雨天,通道里面自然有很多泥。后来,两辆大黄包车跟了过来,要我上车。不过,我拒绝了车夫的好意,依然坚持以步行的方式前往理查饭店,我已经在那里预订好了房间。在此之前,我曾在日本横滨坐过黄包车。那时,我对亚洲的生活习惯并不熟悉,坐在人拉动的车上,会如坐针毡般的难受。
我之所以前往上海,是因为我收到密勒的一封电报。我曾在密苏里大学读书,密勒是我的一位校友。没想到的是,抵达上海后,我竟在这里度过了25年的办报生涯。当时,上海的政治局势颇不安宁。作为一名记者,密勒主要在远东地区工作,他在当地名声很大。
密勒向威廉拍发了一份电报,表示他想在上海办报,为此需要聘请一名密大的毕业生前来协助。当时,威廉是密大新闻学院的院长,他决定把这次工作机会留给我。
那时,已经有两家报社的发行人邀请我前去工作:一个来自《经济日报》,工作地点在爱荷华州首府第蒙;另一个来自一家日报,工作地点在佐治亚州的大西洋城,给我提供的职位是助理。与以上两个工作机会相比,我更倾向于去上海。征求过妻子的意见后,又与同事们多次协商,我最终决定离开密大,开始我的东方之行。
出生在密苏里州西北一个田庄的我,不像辛克莱小说中的英雄,“投胎在国际关系复杂的国度之中”。小时候,我在一所乡间小学读书,之后留在那里教学;攒了一些钱之后,我前往伊利诺伊州的昆西城。在那里,我靠送早报和晚报赚来的钱完成了高中和商学院的学业。几年之后,我成为《昆西自由报》的一名记者,这是一家较为资深的报社,在这里我赚足了到密大求学的学费。在密大,我就读于新闻学院,这是一个刚刚成立的新学院。四年之后,我毕业前往汉尼堡的《邮递报》工作。汉尼堡位于密苏里州的西北部,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乡。后来,我又回到了我的母校——密大,并在新闻学院做讲师,这是在《邮递报》做了四年的广告部经理兼发行部监督及市政组的采编主任之后的事。
对于美国的年轻人来说,中国和日本的情况是鲜为人知的,我也不例外。我从教科书上获得的相关内容很有限,而且也不完全正确。当时,教授们在密大课堂上几乎不会提及中国,只有在历史课上才会稍稍涉及一点儿中国的情形;不过,相关话语并不多,且多数都是不好的评论。
庆幸的是,在密大新闻学院有很多中国和日本的留学生,其中不乏与我相识的人。黄辛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出生于广东,先后在火奴鲁鲁和密大求学。彼此认识后,我和黄辛一起筹办了一个“四海俱乐部”,该俱乐部招募的会员都是密大的各国留学生。在学校报纸上,我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了密大留学生的问题。另一位是来自上海的留学生,名叫董显光,是我的一名学生。虽然这两个人在政治立场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几年后,他们在中国的新闻界都站稳了脚跟。此外,一个名叫户田的日本学生也是密大的外国留学生之一,他的身材十分矮小。当时,不管是我的学生中,还是学生军团中,户田都是最好的学兵。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在日本陆军部队服役三年后才到美国读书的。
当时,我并不清楚前去上海是为了协助创办什么报纸。不过,邀我办报一事引起了密大很多人士的好奇和羡慕。总会有人问我一些哭笑不得的问题,譬如,一位朋友一边向我展示一张中国洗衣店的收据,一边问我能否阅读“鸡脚印”。就连密大的理发师也调侃我,他说他可以帮我留辫子。
随着前去中国的日期愈来愈近,我开始寻思未来的工作一事。在一家经济性的报纸上,我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内容围绕小城市报纸组织计划的话题展开。令我吃惊的是,许多小城市报社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