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的分析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6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序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是涉及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多个心理学方向的研究与实践领域。这个领域,广而言之,人格障碍的治疗,在国际学术界尚处于发展的初期,有待系统的实践经验总结和深入的学术探究。
《感受的分析》一书集合了訾非博士在这个领域多年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既是一部阐释人格结构和人格障碍的理论著作,又是解述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技术的工具书。作者在充分了解既往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理论与方法,使著作体现出多方面的创新性。
首先,这本书整合了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的“碎片”。心理动力学的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等理论分支对人格结构提出了杂然多样的看法。作者试图整合这些看法,并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分析了不同分支的人格理论的兼容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把人格理论纳入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人格的架构。訾非把人格的主体看成是由自我(I)、自体(self)与他者(others,内化的他人、他物)三个成分构成的,这体现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样态。心理动力学的不同分支对人格的理解其实可以纳入到这个总体的样态之下,从而把动力模式、关系模式等似乎相互冲突的理解人格的理论整合起来。
其次,訾非博士对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心理动力模式和发展路径等给予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报告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一些典型案例,使读者能够对此种人格障碍产生清晰的理解。本书提出的感受分析治疗模式,是作者把东方禅宗与道家的心理调节技术与精神分析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作者也把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态度和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技术融入其中;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一些咨询技术,形成了以感受的解析、体察与转化为核心的咨询与治疗模式。在我看来,感受分析是一种理论基础牢固、方法新颖的治疗模式,它不但能够在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运用,也可以尝试逐步推广到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的治疗中。
第三,本书作者对因果问题、方法论问题,以及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如俄狄浦斯情结等都作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些看法视角新颖,有理有据,是作者对这些问题持之以恒地思考的结果。作者强调,因果关系是一定条件下的关系,而人们理解心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时往往忽略关系所以发生的条件(condition)和情境(context),这使得许多规律推断沦为一些具有迷信色彩的观念。例如人们在理解无条件积极关注与人格成长、早期的创伤经验与成年后心理障碍、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成年后的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时,倾向于把归纳性的结论看成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其实这些关系都不是确然无疑的,而是有赖于诸多内在、外在条件与具体的情境。如果把它们看成毋庸置疑的普适真理,则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而言大有弊害,它会使我们忽视人格发展的复杂性与弹性(resiliency),贬低个人的选择与责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与“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一治疗理念也是相冲突的。
第四,訾非博士也在本书中强调了内省和共情在临床研究中的价值。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对内省和共情方法的认可还很不够,这使得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个案研究成果非常少见。我们知道,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尚缺乏能够有效探知复杂心理过程的仪器,至今仍然唯有内省和共情才是把握复杂心理过程的最直接的手段,也只有主观表达的感受才是对这些复杂心理过程的最细致的描绘。把内省、共情以及由此获得的感受排除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之外,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就难免滞碍不畅。内省和共情方法的缺点当然有目共睹,它们为主观性甚至谬误打开了门径。但是我相信,严谨的学者以内省和共情为手段,辅之以定量、实验的方法,仍然可以得到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我相信读者能够从《感受的分析》这本著作中受益,也希望感受分析能发展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郭永玉
2012年7月22日于武昌
导言
1
在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里,
[1]
中学教员别利科夫永远都在担心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是他的口头禅,为此他不惜把自己装进各种有形无形的套子里。“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别利科夫走在路上是这幅摸样:戴着墨镜,穿着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坐马车的时候,他一定要吩咐车夫支起车篷。他在中学教古希腊语,总是赞扬过去那些并不曾有过的东西。他教的古希腊语也相当于用来逃避现实的套子。一切违犯、偏离、背弃规章的行为,即便跟他毫不相干,也令他忧心忡忡。在中学的教务会议上,他那种顾虑重重、疑神疑鬼的态度和“套子式的论调”压得同事们透不过气来。他觉得学生们都行为不轨,担心这些不端“千万别传到当局那里”,“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为了实现他的套子式的治校理念,他强烈要求校方开除两个学生,但没有得到同事们的赞同,他唉声叹气,大发牢骚,最后大家不得不屈服于他,把两个学生开除了事。别利科夫有一个习惯——去同事家里串门。到别人家坐下之后却一言不发,待上个把钟头就走。他把这个称作“和同事保持良好关系”,认为“这是尽到同事应尽的义务”。同事们都怕他,连校长也怕他三分。中学让这个穿着套鞋、带着雨伞的人把持了整整十五年。岂止别利科夫的同事们,全城都“捏在他的掌心里”。在别利科夫的影响下,满城的人都变得谨小慎微,事事害怕。“怕大声说话,怕写信,怕交朋友,怕读书,怕周济穷人,怕教人识字……”别利科夫毫无温情和幽默感,生活在无数清规戒律之中,也要求别人遵从他的规矩。他看到自己的女友骑自行车上街,就觉得太不成体统,仿佛受到致命的打击。女友的弟弟非常讨厌他,把他从楼梯上推下来。他觉得此事异常丢人,竟然羞愤而死……在小说的结尾,同事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埋葬了别利科夫,可令人绝望的是,“不到一个星期,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依旧那样严酷,令人厌倦,毫无理性……”契科夫借小说中人物之口感慨道:“我们埋葬了别利科夫,可是还有多少这类人留在世上,而且将来还会有多少套中人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感受的分析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