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
版权信息
〔精〕每日阅读–181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瓦尔特·本雅明◎著
设计:近 浔
排版:阿 獴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开本:720×1280/768×1024
印数:电子书册,不限量。
声明:本书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如对本书产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任何对本书籍的修改、加工、传播,请自负法律后果。
与阿獴一起品味经典文学
◎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阿獴读书,以获取更多精品书籍。
认识论批判代序
不论在知识中还是在反思中都不能形成聚合的整体,因为前者缺少内在,而后者缺少外在,因此,如果我们期待科学中会有某种整体性的话,我们必定要将科学设想为艺术。而且我们不可以在普遍意义上,在外溢之物中寻找该整体性。正如艺术总是完全在每一件单个的艺术品中得到表现,科学应当也是每一次完全在单个处理对象上证明自身。
——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
《色彩理论史材料汇编》
哲学文字所特有的现象是,每一次选择措辞时它都要重新面对表达(Darstellung)的问题。虽然这种文字在其封闭的形态中会成为教义(Lehre),但是要赋予它这种封闭形态,则超出了单纯思考的能力。哲学教义是建立在历史性编订的基础上的。因此它是不论用多少几何方法都无法得到的。数学清楚地证明了,每一种严格恰当的教导理论都自诩可以彻底消除表达的难题,这种消除是认识(Erkenntnis)的真正标志,由此数学也就明确地表达了它对语言所意指的真理(Wahrheit)领域的放弃。那些用于哲学构想的方法在数学的教导理论设置中是不会出现的。而这无非表明了,哲学构想具有一种秘传奥义,这是它们自己无法抛弃,无从否认,而且有义务加以赞扬的。哲学形式的另一种可能,即由教义概念和秘教文章的概念所设定的形式,是那种被19世纪的体系概念(Systembegriff)所忽视的形式。而只要这一体系概念在决定哲学,那么哲学就趋向自满于一种调和论(Synkretismus),这种调和论试图在各种认识之间铺开的蛛网上捕捉真理,就仿佛真理是从外部飞入一样。但是取自这种真理的普适性还远不足以达到教义的说教权威性。如果哲学不想作为通往认识的中介式引导,而是作为真理的表达来维护其形式的规律,那么要予以重视的就是对其形式的演练,而不是其在系统中的预先推定。这种演练将自己以一种入门手册的形式强加给了所有那些时代,那些时代认识到了真实之物的本质不可转述。这个手册可以用经院哲学的专有名词“劝谕文”(Traktat)
来称呼,因为这种劝谕文包含着对神学对象的指涉,即使这种指涉是潜在的。缺少了这些对象,真理是无法被思考的。劝谕文尽管在语调上可能有说教意味,但就其最内在的态度而言,它仍然拒绝像某种教谕那样言之凿凿,那样的教谕如同教义那样可以以自身的权威来宣扬自己。劝谕文也不缺少数学论证时所用的强制方法。在劝谕文的经典形式中,将会出现权威的引文,作为某个(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教训的)意图的唯一实际存在。劝谕文方法的总和就是其表达。方法是迂回的路径。以迂回路径来表达——劝谕文的方法特征。放弃对意图平铺直叙的展述是它的第一个标志。思想总是颇有耐心地重新起头,辗转地回到所论事件本身。这种以不断暂停为喘息的迈进是思辨最恰当的存在方式。因为思辨在观察同一个对象时会依照不同的意义层级,从而有一次次重新开始的动机并且也有理由采取间断性的节奏。正如马赛克在破碎成任意碎片时,仍然不改其壮丽,哲学思虑也不会为其进展而担忧。支离破碎的会重新聚合;再没有什么可以更有力地劝导人信从超验(transzendent)伟力了,不论这伟力是来自圣者画像还是真理。思想碎片越是难以直接参照基本构想来测量,其价值就越具有决定作用,表达的光辉取决于这一价值,恰如马赛克的光辉取决于彩釉的质量。微观角度的加工与这一造型艺术整体和智识整体的关联表明,只有在对某个实在内容(Sachgehalt)的细节进行极度细致的考究,才能把握真理内容(Wahrheitsgehalt)。马赛克和劝谕文都是历经中世纪之后在西方臻于最高成型,之所以能将两者作比,是因为它们之间确有相似性。
这样的表达所包含的困难仅仅表现为它是一种天生的散文形式。布道者在单独的句子本身无法自圆其说时通过声音和面部表情来支持这些句子,将这些句子组合成一种往往摇晃不定、轮廓模糊的思想路线,就仿佛只用一笔勾勒出了巨大的写意草图,而文字的特有之处就在于,可以打断每一句然后重新开始。思辨性的表达比其他表达都更符合这一点。让读者心驰神往不是它的目的。只有在它让读者在观察的不同阶段驻足而思时,它才是自信不疑的。它的对象越大,这种观察就越多停顿。它的散文式的冷静与教导式的命令语言同属一处,始终是唯一适于哲学研究的书写方式。——这一研究的对象是各种理念(Idee)。如果表达想要保持这种特有的哲学劝谕文的方法,它就必须是对理念的表达。在被表达的理念的轮回交替中展示出的真理,逃脱了任何形式的、向认识领域的投射。认识是一种占有(Haben)。认识的对象是如此来决定自身的,它必须在意识中(即使是超验的意识中)被占有。它始终带有被占有性质。对于这种被占有物来说,表达是次要的。它不会先天地作为一种自我表达者存在。但是这种自我表达恰恰是真理的特点。对于认识来说,方法是一条用来获取占有者的对象(即使它是在意识中被制造出来的)的路径。对于真理来说,方法却是其自身的表达,因此也是与真理相伴的给定形式。这一形式不像认识的方法论那样从属于意识的关联,而是为一种存在(Sein)所特有。哲学在其起源时的最深意图之一,也即柏拉图的理念论(Ideen-lehre)的一句话总是一再地得到证明,认识的对象不等于真理。认识是人们可以质疑的,但是真理不可以。认识是针对个体的,但是并不直接针对个体的统一。认识的统一(如果它可以以其他方式存在的话)更应该是一种仅仅通过中转才可建立起来的联系,这个中转是在单个认识的基础上,某种程度上通过单个认识之间的协调达成的。而在真理的本质中统一完全是不经过中转的,是直接的限定。这一直接限定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