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50味药证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0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 IP)数据
张仲景50味药证/黄煌编著.—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
ISBN 978‐7‐117‐10418‐0
Ⅰ﹒张… Ⅱ﹒黄… Ⅲ﹒伤寒杂病论—方剂—研究Ⅳ﹒R222.1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8)第104977号
张仲景50味药证
第3版
编 著:黄 煌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中继线010-67616688)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78
网 址:http://www.pmph.com
E‐mail:pmph@pmph.com
购书热线:010-67605754 010-65264830
印 刷:
经 销:新华书店
开 本:850×1168 1/32 印张:11.125
字 数:280千字
版 次:1998年6月第1版 2008年 月第3版第10次印刷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0418‐0/R·10419
定 价:24.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87613394
(凡属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销售部联系退换)
自序
本书第2版出版以后,还是不断发现了一些错误和欠缺之处。这次修订,除了正误、完善以外,对一些药物的“药证发挥”内容做了补充和修改;一些经方的用量按原方比例折算,以求更接近仲景原意;还结合本人临床经验,充实了一些常用配方的应用说明。为帮助读者研究药证,这次还摘录了清代医家邹澍的《本经疏证》、日本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的《药征》、吉益东洞门人村井杶的《药征续编》中的有关文献。
这本小册子字数虽不多,但我是用心写的,本版也是用心改的。衷心希望修订后的《张仲景50味药证》能以清爽的面貌和切实的内容给广大读者带来启迪。
2008年3月25日于南京中医药大学
序言
(第2版)
我的中医生涯不能算短,从跟叶秉仁先生学习中西医内科开始,已经有30个年头了。其中,有过天真的遐想,有过对中医教科书理论虔诚的信仰,有过面对中医前途而找不到答案时的迷茫和困惑,有过对中医各家学说认真而艰难的梳理,有过怀疑而又不敢怀疑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焦虑,也有过大彻大悟以后的痛快淋漓。学习中医的那份感受,恐怕要比学习现代自然科学或者现代社会科学复杂得多。
学中医难,难就难在找不到规范。中医界众说纷纭,不知听谁是好?后来读了徐灵胎先生的《医学源流论》、《慎疾刍言》,读了舒驰远先生的《六经定法》,读了柯韵伯先生的《伤寒来苏集》,读了吉益东洞先生的《药征》、《类聚方》,以及读了余听鸿先生、范文虎先生、曹颖甫先生的医案以后,才有开悟,原来中医学自有规范在!那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蕴含的方证药证体系。按照仲景指示的方证用药有效,而且能够经得起重复!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对于一位用天然药物的临床医生来说,疗效就是他存在的前提,疗效就是他的学术生命。我在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找到了作为中医的感觉和自信。这种感觉的出现,大约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
仲景方后世称经方。经方者,经典方、经验方、经常用的方是也。经方配伍严谨,只要方证对应,疗效十分显著。但经方的基本单位是药物,要理解方证,要灵活加减,仅仅停留在方证的层次是不够的,必须研究药证。1996年,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常用药物的主治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以《张仲景50味药证》为名写了本小册子,出版以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不仅有中文版,还有日文版和韩文版。在国内多次印刷。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我感到书中有些表述尚欠完整或准确,有些药证的开掘与发挥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有必要加以修订。
这次的修订,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较大幅度地充实“药证发挥”,重点是药证的表述、药物的用量、药物的配伍等。第二,“仲景配伍”改为“仲景方根”。就如英语的词根一样,这些基本配伍是构成经方的重要内容,是活用经方的基础,也是药证与方证的中介。第三,“常用配方”突出介绍了本人临床常用的经方及其应用体会,可供读者参考。除仲景方外,少数后世一些常用方以及民间经验方也有提及。第四,“原文考证”以罗列原文主治条文为主,考证文字力求精简。总之,更加突出了本书的实用性,突出了药证与经方的主题。
对我来说,药证的研究仅仅才开始,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也随着研究同道的互相促进,药证的研究无论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将有较大的推进。所以说,这本小册子只不过提示一种思路和方法,绝不是全书和定规。不求其全,但求其真,这是我的治学态度。
2003年9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
序言
(第1版)
一、关于药证 ①
———药证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指征和证据,也称药物主治。如用麻黄的指征和证据即为麻黄证,桂枝的主治即为桂枝证。有是证,用是药,是中医几千年相传的医学准则。
———药证不是来自理论的推测,也不是来自动物试验的数据,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更确切地说,是无数的先人用自己的身体尝试药物得出的结论。“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最好的佐证。
———药证是以人为背景的。如果说,西医是治“人的病”,那么,中医是治“病的人”,药证是以“病的人”为背景的。所以《伤寒杂病论》中有“其人”、“瘦人”、“中寒家”、“湿家”、“尊荣人”、“强人”、“羸人”、“冒家”、“失精家”等诸多提法。药证将病人的体质、症状和体征、精神心理状态及行为、生存质量作为其构成的部件,患者的胖与瘦、强与羸,面黄与面白,恶寒与恶热,发热与不发热,出汗与不出汗,能食与不能食,呕与不呕,下利与便秘,出血与不出血,心下满痛与心下痞,咳逆上气与短气,胸满与腹满,苦满与硬满,口渴与口不渴,小便利与小便不利,烦与不烦,眩与不眩,欲寐与不得卧,默默不欲与其人如狂,气上冲
-----------------
[1]为向读者全面、准确地介绍作者关于张仲景药证的基本概念和认识,本文经过了第2版和本版次的修改。特此说明。
与短气,咽喉不利与咽痛,脉浮与脉沉,脉缓与脉促等等,均成为医生临床用药的着眼点。疗效判定的标准,也在于汗出与否,脉出与否,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张仲景50味药证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