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6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序
纂修清史是我国新世纪标志性的文化工程,它包括3000余万字的清史主体工程及文献、档案整理和编译工作。广大史学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做好清史编纂工作,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世界各国从分散发展到趋于一体,大抵从15世纪、16世纪开始,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清朝从1644年到1912年共延续了268年,这是世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却依然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使封建社会的中国越来越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18世纪世界历史的大变局中,康乾盛世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落日的辉煌”,而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清朝日益衰颓,已奏起了“落日的挽歌”。因此,研究清史,确定它的基本内容,以及确定研究它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时,不能脱离清王朝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编纂清史时要有世界眼光,这已是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共识。不仅要把清史放到世界历史的范畴中去分析、研究和评价,既要着眼中国历史的发展,又要联系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还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搜集和积累世界各国人士关于清代中国的大量记载,汲取外国清史研究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正是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决定编辑出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以下简称“编译丛刊”)。
清朝建立之初,与世界各国曾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接触。后来中国的大门一度被关闭而后又被强行打开,这期间,外国的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军队、探险家、科学考察队蜂拥进入中国,东方古国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惊奇。基于种种不同的目的,他们记录下在华的所见所闻。这些记录数量浩瀚,积存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或私人手中,成为了解清代近三个世纪历史的珍贵资料。由于西方人士观察、思考和写作习惯与中国人不同,他们的记载比较具体、比较广泛、比较注重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因而补充了中国史料记载的不足。“编译丛刊”将从中选取若干重要资料译介给国内的读者;对早年问世的具有开拓性、奠基性价值,但不为中国学术界所熟知的作品,我们也将同样给予关注;此外,对反映当代国外清史研究新的学术思潮、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重要成果的学术专著,“编译丛刊”也将及时地介绍给中国学术界。
从中国史学的历史与现实出发,有选择地介绍国外新史学的一些理论与方法是必要的。如西方历史学家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学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主要是强调扩大历史学家的视野,拓宽历史研究的选题;又如提倡“自下而上看的历史学”,努力将社会精英的历史变成社会大众的历史,将千百年来隐藏在历史幕后的社会大众推上历史的前台。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研究整体化趋势的推动下,出现了一系列历史学分支学科,如社会史、人口史、民俗史、新经济史、新政治史、心理史、社会生态史、环境史、妇女史、城市史、家庭史等等,对于纂修清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些都将在“编译丛刊”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同文明间不断交流和融合的历史。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通过与异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获得营养,从而不断发展壮大。纂修清史必须排除闭关自守的文化排外主义的干扰,破除中西对立的僵化思维方式,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国外清史研究的一切成果,因为它们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愿“编译丛刊”在新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广阔背景下,作为一座科学的桥梁、友谊的桥梁,为纂修清史做出更多的贡献。
于沛
2004年5月
译者序
斯文·赫定的热河之行与普陀宗乘之庙
斯文·赫定(1865—1952)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并不陌生,这位瑞典著名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因发现楼兰古城的遗址,令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他的贡献不仅于此,他一生与中国关系密切,曾经多次深入中国西部的沙漠地带和高原地区探险考察,足迹遍布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他所著的书籍《亚洲腹地旅行记》、《我的探险生涯》,是在中国最为人熟知的两部作品。此外,他还著有《穿越喜马拉雅》、《丝绸之路》、《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亚洲腹地旅行之科学成果》等著作,总计51卷。
1930年6月25日,斯文·赫定从北京驱车前往承德(热河),在承德逗留十个日夜,写下了《帝王之都——热河》一书。这本1931年在瑞典出版的反映北京、热河等地20年代原貌的书籍,不同于他众多的探险和科考类书籍。《帝王之都》一书不仅详细记述了斯文·赫定一行从北京到承德的旅行以及在承德的所见所闻,而且通过收集和翻译大量中外文献资料,将清朝帝王在避暑山庄的生活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正如斯文·赫定在书中所言,他此行承德的目的是复制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中的万法归一殿。斯文·赫定曾想将万法归一殿拆卸并移往美国芝加哥,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博览会,但国民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后表示不能同意。最终,斯文·赫定和他的资助者决定在芝加哥按照1∶1的比例复制普陀宗乘之庙内富丽堂皇的金殿——万法归一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亲自绘制图纸,并亲赴美国监督复制品的搭建还原工程。在芝加哥博览会上,万法归一殿的复制品引起了极大轰动。
正因有了这样一个契机,斯文·赫定才得以来到承德这座中国清朝的“皇帝之城”,也正是这次热河之行,孕育了这本精彩的《帝王之都——热河》。
1930年6月28日,来到承德后的第一天,斯文·赫定一行便去往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普陀宗乘之庙。斯文·赫定对参观这座庙宇时的感受有细致的描述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在翻译此书时,还是不禁为书中华丽的辞藻和极尽细节的描写感到惊讶。仅用来形容庙宇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精致优雅的词语就有二十多个,足见斯文·赫定在面对这座庙宇时所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斯文·赫定通过对数据精确的记录和对细节的描写,令整座寺庙建筑跃然纸上。书中更配有二十多幅该寺庙的珍贵老照片和四张作者手绘写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帝王之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