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趣說1:用歷史擦亮思想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孟子趣說1:用歷史擦亮思想
熊逸 著
之乎書坊
book.siagoo.com
support@siagoo.com
自序
你覺得這很荒謬嗎?
“禮儀之邦”和“講文明、懂禮貌”關系不大。
傳統孝道和孝順父母關系不大。
我們背上從來就沒背過什么“封建傳統的大包袱”。
……
你覺得這很荒謬嗎?但這卻是真的。
把歷史的脈絡梳理清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會發現,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其實都建立在誤解的基礎上。不妨順藤摸瓜找找源頭,讀歷史很有些做偵探的樂趣。
而我能做的,也只是幫你油印一套《小偵探入門》罷了。
以史為鏡?以史為哈哈鏡?
“以史為鏡”這話誰都知道。可問題是,這面鏡子真就那么可靠嗎?灰塵擦干凈了沒有?鏡面是不是平的?如果我們對著一面哈哈鏡穿西裝、打領帶,大搖大擺地出門而去……
又如果:這鏡子一會兒是凸面鏡,一會兒又是凹面鏡,一會兒這里被貼了張招貼畫,一會兒那里被記號筆涂了幾句友情提示……又如果:這鏡子不再成其為鏡子,而變為巫婆手里的水晶球——你能從這里面照見什么,那就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我能做的,也只是借你一塊抹布罷了。
要讀史,先讀經
想要了解歷史,只讀史書當然是不夠的。你看到古人這么做、那么做,可是,他們為什么會這么做,為什么會那么做呢?那么,把他們曾經熟讀的書也拿來看看好了——好比你若是沒讀過馬列,又怎么可能真正了解我們的當代史呢?
由史讀經,由經讀史,經書和史書是分不開的。
我能做的,也只是借你一瓶膠水罷了。
侯寶林講解《管錐編》
經典并不一定都是面目可憎的,讀書也并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但深入淺出到底是個高標準,我力爭深到通透、淺到詼諧,讓這本書能使各位在休閑解悶之余多少活動活動腦子。這是件類似于侯寶林講解《管錐編》的工作,嗯,想法雖然可嘉,效果如何卻不是我能說了算的。
我能做的,也只是盡量幫侯老把好史料關罷了。
熊逸
2006年3月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一書,從這一節開宗明義,先把“利”字一棒打殺,再捧出“仁義”二字,真有當頭棒喝的味道。
“孟子見梁惠王”,單單“梁惠王”這三個字就已經有些噱頭了,要知道,搞明白“梁惠王”這三個字后面的故事,就能明白一些圣人們痛心疾首的所謂“禮崩樂壞”大概是怎么回事了。
梁惠王是魏國的諸侯王,因為魏國的國都叫做大梁,所以這里以“梁”指“魏”,這就好比我們現在會說“華盛頓的意見是……”用法是一樣的。
在此之前的春秋時期,是沒有魏國這個諸侯國的。當年統治魏國這片地盤的是強大的中原諸侯晉國,它主要的領地就是現在的山西,所以,現在的山西省還被我們簡稱為晉。在春秋末年,晉國發生了一件世界級的大事:成功應付過一次次外敵威脅的晉國居然被自己人從內部給搞垮了,韓、趙、魏三家權貴瓜分了自己的祖國晉國。從此,這個曾經威名赫赫的中原強國便不復存在,而在兼并戰爭中諸侯國越來越少的周朝土地上卻多出了韓、趙、魏三個新的諸侯國。這段歷史,稱做“三家分晉”,后來的司馬光就是以這件大事作為《資治通鑒》的開頭的,更加重要的是,還以這件事情來作為歷史斷代上的標志——“三家分晉”以前算做春秋時期,以后算做戰國時期。
晉國本是超級大國,就算被瓜分成三份了,這三份各自也都不弱,其中最強的當屬魏國。而后,就如同人一旦發財通常都會牛一鼻子,暴發戶魏國很快有人開始要稱王稱霸了。
說到這里,先得澄清一個概念:春秋戰國時期的“稱王稱霸”和我們現代漢語里的“稱王稱霸”意思不大一樣。現在我們用這個詞通常都是虛指,可在兩千多年前的那個時候,這個“王”和“霸”卻都是實指。“王”指的是中央政府的頭子,普天之下屬他最大,每一任的周天子就是這個“王”,比如知名度比較高的周武王、周平王等等,天下諸侯都得聽周天子的號令;而“霸”這個概念本來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打個比方來說,周天子和各個諸侯國的關系是擺在明面上的,是“白道”,而“霸”和各個諸侯國的關系卻很像是“黑道”。所謂霸主,有點相當于若干個諸侯聯盟推舉出來的大哥大,或者說是武林盟主,我們熟悉的“春秋五霸”便都是這一號家伙。如果我們生活在那個時代,要想混得好點,就得黑白兩道都能吃得開才行。但是,如果做不到這點,非得得罪一頭的話,忠告就是:寧得罪白道,千萬別開罪黑道。
話說回來,如果“王”只能是指周天子的話,那么各個諸侯國的頭子們都怎么稱呼呢?答案有五個:公、侯、伯、子、男。這就是從高到低的五種爵位。比如,“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霸主只是他在江湖上的身份,他官方的身份就是“公”,是五等諸侯中最高的等級,而南方的楚國爵位就比較低,是子爵,所以我們如果看到當時的史書里有說到“楚子”這個詞的時候,千萬別認為那是在說“楚國的小子”。
好,這樣的話,問題就來了。《孟子》一開篇就說孟子去見梁惠王,可是,這位梁惠王不過只是魏國的國君而已呀,充其量也就只能被叫做“梁惠公”或者“梁惠伯”什么的,怎么卻叫做“梁惠王”呢?這個“王”字是從何論起的呢?
如果你有機會當面去問孟子這個問題,孟子說不定會被感動得老淚縱橫,當即免費收你做研究生,還有大把獎學金給你。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問題表明了你是一位心地純良、懂禮的好苗子,這樣的人在那個年代里可真是鳳毛麟角了啊。孟子在后文里會說到人生的三大樂趣,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無疑,能問出這個問題的你應該正是孟子心目中的英才。
說到這里,舊問題還沒解決,新問題又來了:一個心地純良的懂禮的人?講文明、懂禮貌,五講四美,這些不都是小孩子就知道的嗎?有什么了不起嗎?
這就又要澄清一個概念了,一個在現代社會被很多人誤解很深的概念——“禮儀之邦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孟子趣說1:用歷史擦亮思想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