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_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9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媒介融合
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
刘 君 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目录
总序
推荐序言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编 传播的批判
导论 传播——核心的观念
一、传播的目的
二、案例分析:关于天气的讨论
三、理论和实践中的交流与传播
四、本书的梗概
第二章 “我犯错,故我在”——思想史中的传播与实用主义
一、与经典的交流
二、重现亚里士多德
三、康德与若干哥白尼式的转向
四、皮尔士实用主义
五、案例研究:诠释社群
六、语言学转向
七、一次交流的转向
第三章 产生影响的差异——媒介与传播研究的科学与艺术
一、学科的冲突
二、意义存在于何时?
三、案例分析:三种产生影响的差异
四、从信息到意义
五、传播——介于传输与仪式之间
六、施为性与交互性
七、传播的范围
八、可控制的媒介
第二编 三个维度的媒介
第四章 媒介物质——传播的物质条件
一、最初决定论
二、三个维度的物质载体
三、案例分析:三级传播
四、从物质到媒介
五、第四维度
第五章 媒介意涵——传播的话语、体裁与形式
一、媒介曾是讯息
二、媒介与形式
三、网络中是否存在着一个文本?
四、案例分析:搜索媒介
五、三个维度的元传播
六、转化与变迁
第六章 媒介制度——介于行动与结构之间
一、“启发思维的制度”
二、传播的二元性
三、案例分析:手机传播中的“移动”是什么意思?
四、交流的权利
五、保留部分的权利
第三编 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双重诠释
第七章 科学的媒介——从事传播研究
一、科学的符号
二、新媒介,老方法
三、信息和推论
四、案例分析:普遍性的归纳
五、最终的统一
第八章 传播的未来——介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实用主义
一、“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为实用”
二、实践中的理论
三、现代主义的实用主义
四、后现代主义的实用主义
五、案例分析:漫画传播
六、第三条路径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总序
自工业革命以降,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震撼力的事物,可以说,是新媒介。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创造了“在轮子上奔驰的人类”的话,那么,则可以说,信息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创造了“在新媒介上腾飞的人类”!
日新月异、争奇斗艳的新媒体不仅以网络传播、电脑传播、手机传播、电子书传播等多种方式,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领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授关系、传播理念、传播规律;也不仅以电子商务、淘宝购物、手机支付、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改变了人们既往的行为方式和生存条件;还不仅以上述种种创造了新的产业形态及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国家间的网络渗透、网络煽动、网络攻击、电子战争等,还成为决定国家命运及国际安全的重要利剑。
新媒介今天如此深刻、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与生活,而且,数字化的魔盒还在不断变幻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新媒体”,都注定使人们对新媒介的研究一浪高过一浪。使新媒体研究成为当代新闻传播学科以及其他诸多学科最前沿、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世界范围内的新媒介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已经历了40年左右的发展。记得笔者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日本东京大学、上智大学初涉新媒体研究的时候,“新媒体(New Media)”还是一个国人极少知晓的概念。所以,归国后以迫切的心情,写了《世界大众传播新潮》一书,传递了西方传播界时髦的“新媒介”的诸种信息,并在序中寄语“我们所处的/无疑是传播的世界。我们所知的/未必是世界的传播。愿本书成为一扇/新知的窗口,透进/秋的信息,启迪/春的思索”(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今天的世界已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开放”已经使我们深深懂得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智慧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珍贵价值。当今世界,人类的智慧、各国的智慧,无不在向新媒体集聚,希冀尽可能开发新媒体的潜能,创造过去未曾有过的今日,再创造今日未曾有关的明天!为此,我们尤其需要放眼世界!为此,及时引进高质量的新媒体研究国际成果非常必要!为此,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合作组织出版了这一套“新媒体前沿译丛”。我们衷心期望,这套书能为各位研究同仁带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快慰!
是以为序。
吴信训
2012年春于上海大学
推荐序言
〔英〕索尼娅·利文斯通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与传播系主任,社会心理学教授
在西方媒介与传播研究领域中,理论、观念和对话之间有一种分歧,这一分歧长期存在于研究“媒介”的学者与研究社会个体彼此间如何交流与沟通的学者之间。在美国的“传播”学科体系下,上述这两个领域均有着十分广泛的范围。以国际传播学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的构成为例,它包含了大众传播分支(一向以来,这都是最大的一个分支)、人际传播分支、以及从人际传播分支发展出来的组织传播分支。而在其他国家,传播研究则被划分为截然不同的诸多领域。以英国为例,我们或开展“媒介研究”,或感兴趣于媒介制度与文本以及文化工业(我们关于权力的理论来自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而关于文本的理论则来自法国的符号学派和结构主义)。然而,我们从未思考过人际传播——这一领域往往留给社会心理学家,除非某些对于通信技术中的人际传播格外感兴趣的学者才对此展开研究。而这些学者所从事的研究大都受到一套特定理论的影响,即由加拿大学者发展形成的“媒介理论”(medium theory)(广义上而言,借用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即“人的延伸”)。今天,这一学派再度兴起;本书的出版则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与上述的研究领域截然不同的,是文学和语言学领域中研究文字素养的学者,以及对文化叙事、仪式和传统如何形成社群等话题感兴趣的人类学者,他们所研究的内容与前述的大相径庭。直至二十年前,整个媒介与传播研究领域仍是由不同的文化(国家)传统(tradition)所构成,对技术层面上迥异的媒介技术和形式加以研究。无怪乎彼时学术期刊上纷纷痛陈传播研究这一领域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媒介融合_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