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_中国史学入门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8.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出版说明
“大家小书”多是一代大家的经典著作,在还属于手抄的著述年代里,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精琢细磨之后所拣选的。为尊重作者写作习惯和遣词风格、尊重语言文字自身发展流变的规律,为读者提供一个可靠的版本,“大家小书”对于已经经典化的作品不进行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处理。
提请读者特别注意。
北京出版社
顾颉刚在香山(1966)
顾颉刚讲史的两段日记手迹
顾颉刚讲北京史提纲手迹
顾颉刚讲哲学史时绘的太极图
《古史辨自序》手稿
顾颉刚在五卅运动时编写的传单
序 言
袁行霈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序言
摊开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是顾颉刚先生的谈话记录。顾颉刚是什么人,这对于我国史学界、学术界,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一般青年读者,则有些陌生。
有一位史学界的老同志,为了便于我写篇小序,以简略介绍顾先生,就给了我一篇史学家白寿彝同志的《悼念顾颉刚先生》和《顾颉刚先生主要学术年表》。后者,是“悼念顾颉刚先生学术报告会筹委会”在一九八一年所制。
主要根据这两篇文章,我简要说说顾颉刚先生其人其事。
顾先生是我国著名史学家。他是江苏苏州人,一八九三年生,一九八○年十二月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有七。
他四岁读“四书”,七岁读“五经”。十岁开始每天作文一篇,作经义、史论、策论。十一岁读《纲鉴易知录》。一九二○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并留校为助教。
他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北京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等学校当历史学教授。我听到有的史学专家对我讲:“顾先生是我的教师”,“我听过顾先生的课”。应当说,他对于培养我国史学人才,有过重要贡献,是一位老的史学教育家。
史学家白寿彝同志说:“颉刚先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古史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在历史地理学和边疆地理学上有新的发展。他对于民俗学和通俗读物,也都是热心的提倡者。”
又说:“颉刚先生对史学的见解,几十年来在史学界有广泛的影响。”
又说:“颉刚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一位有成就、有地位的历史家,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学术方面的遗产,在国内外享有相当的声誉。”
以上,就应当说是我国史学界对于顾老的公论。
顾老生平著述甚多。我略作摘引于下:
一九二三年,作《〈诗经〉的厄运与幸运》、《与钱玄同论古史书》。
一九二四年,作《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一九二五年,作《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妙峰山
香会调查》。
一九二六年,作《〈古史辨〉第一册自序》、《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一九二九年,作《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
一九三○年,编写《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及《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一九三一年,作《〈尧典〉著作时代考》。
一九三二年,作《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
一九三三年,作《汉代学术史略》(后改名为《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一九三五年,作《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皇考》。
一九三九年,作《中华民族是一个》。
一九四○年,作《燕国曾迁汾水流域考》。
一九六一——一九六六年,作《周公东征史事考证》。
一九六二年,他的《〈尚书·大诰〉今译》(摘要)发表。
一九七八年,整理旧作《〈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
一九七九年,作《“圣”、“贤”观念和字义的演变》。整理旧作《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并开始发表《〈尚书〉校释译论》。
一九八○年,整理旧作《禹贡中的昆仑》、《邹衍及其后继者的世界观》。编订《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有一位老史学家对我说:“顾先生是以《古史辨》起家的。”所谓《古史辨》,是颉刚先生把他和别人研讨古史的论述,加以编集而成,先后共有八册。考辨古史,他从一九二○年就开始了。
例如,他所编的《古史辨》第三册是讨论《周易》与《诗经》;又如,《古史辨》第五册,是讨论经学的今古文问题;而其第七册,是研讨神话传说时代的古史。
顾老在考辨古史的学术活动中,是有其独到见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大家小书_中国史学入门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