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南方民间佛教造像艺术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7.8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唐宋时期南方民间佛教造像艺术/司开国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
ISBN 978-7-5161-1620-3
Ⅰ.①唐… Ⅱ.①司… Ⅲ.①佛像—造像—研究—南方地区—唐宋时期 Ⅳ.①K879.3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51184号
出版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郭晓鸿
特约编辑
王冬梅
责任校对
何又光
责任印制
戴宽
数字编辑
周晏
出版
社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
网址
http://www.csspw.cn
中文域名:中国社科网010-64070619
发行部
010-84083685
门市部
010-84029450
经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刷
北京君升印刷有限公司
装订
廊坊市广阳区广增装订厂
版次
2013年2月第1版
印次
2013年2月第1次印刷
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17.5
插页
2
字数
232千字
纸书定价
46.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电话:010-64009791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唐宋时期民间佛教成为庶民信仰的主流,南方地区四川、云南、浙江由民间佛教信仰形成的一系列人格化、偶像化神祇,如观音、地藏、毗沙门天王、罗汉造像,不仅被单尊供奉,而且也被组合供奉,显示了民众对佛教信仰的认识。本书以唐宋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观音、地藏、毗沙门天王、罗汉造像为研究对象,依据辑录的造像材料,统计分析造像特征,追溯造像及信仰的渊源,兴盛情况,地区间造像的相互联系。同时对造像进行分期研究,释读造像记的含义,对重点造像进行专题讨论,进而分析民间佛教信仰的特点。这些讨论又都放在唐宋时期社会背景中去考察,以重构历史的原境和庶民信仰的选择。
作者简介
司开国,江苏沭阳人,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陶艺雕塑工作室主任,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佛教艺术》杂志编辑。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博士,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宗教雕塑硕士,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学士。撰有《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合著),在《美术研究》、《美术》、《荣宝斋》等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妻子——葛晓云
前言
近年来,佛教研究向纵深推进,佛学研究更加细化,有几种不同的形态和层次。李四龙提出学理佛教和民俗佛教的说法,并认为民俗佛教研究是长期以来遭人忽视的领域。以往佛教史多偏重介绍学理方面的高僧、教理、事件等,这样并不足以反映中国佛教的历史全貌,尤其不能突出佛教用于社会教化的功能,并要寻绎佛教史上为人淡忘的另一半
[1]
。李正宇认为,过去中国佛教史可以说是“中国佛学史”或“佛学思想史”。以往中国佛教史研究多注重经典的翻译、宗派的形成和发展、高僧佛教思想及事迹以及佛教义理等方面的探讨,而忽略了另一层面即佛教信仰尤其是民间佛教信仰的研究。并提出了“世俗佛教”的说法。
[2]
源自印度的佛教向中土传播,同时展开的中国化历程在上层和民间两个领域呈现出来。佛教向王公贵族、文人雅士、高僧大德为主体的社会上层传播,形成了义理佛教。佛教向中国下层社会的传播是另一种方式,形成了民间佛教。唐宋时期,义理佛教又由盛极走向衰微。在经过“会昌法难”、“一宗之厄”重大的毁佛事件后,不立文字的禅宗获得大发展。随着禅宗的展开,文人士大夫参禅成为时尚潮流,士大夫参禅将禅宗用于生活意义的探求,而对佛理的探讨渐趋薄弱。同时净土宗也得到极大的发扬,同烦琐的佛理经论相比,净土更能吸引信众的崇拜。这样,禅净二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甚至被称为中国佛教的代表,禅净又逐渐合一。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大势下,居士佛教发展在宋代达到全盛,佛教世俗化民间化范围进一步扩大,民间佛教逐渐繁荣起来。民间佛教看重神灵信仰及与此相适应的灵验感应,主要以造像修行功德的形式表现,成为适应民众需求的佛教信仰方式。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空前普及,并大量下沉到民间社会,民间佛教开始大流行,它与义理佛教同源异流,但范围和影响大大扩展。
众所周知,中国佛教龛窟造像的营造和雕制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与本土的礼器和墓葬艺术不同,佛教造像的样式来源于一个外部的宗教体系,其概念和视觉因素与中国传统美术有着根本区别。不少学者都曾力图说明这个外来艺术如何在中国站稳脚跟并获得长足的发展。由于这个历史过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它仍然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在对佛教龛窟造像的分析和解释中,“传播”、“转译”和“互动及相互影响”等概念具有突出的意义。唐宋时期,随着佛教向世俗化民间化方向发展,民间佛教信仰的兴盛,佛教造像有了新的特点:第一,因国家分裂而形成的文化传播的新模式,即文化艺术发展的主要形式不仅是中央行政系统辐射式的扩散,更多的是地方和中心、本土和外域多元文化传统的互动,这种互动极大地影响了佛教造像;第二,这一广泛的文化互动现象,又表现为道教造像受佛教之影响,儒释道三教合流,造像艺术有了成熟性的发展;第三,佛教造像出现了许多新题材,或是旧题材有了新特点,如观音、地藏、毗沙门天王、罗汉造像与民间佛教信仰的紧密结合,成为民间佛教造像形式的特点。与独立艺术家在作品上留款署名相似的是,无名工匠开始在所作的造像中留下自己的名字,更凸显了民间佛教造像的特点。
本书所指南方地区即淮河以南地区。这个地区石窟布局较散,摩崖龛像多于开凿洞窟。自8世纪以后,四川岷江、嘉陵江流域诸窟龛盛行倚坐弥勒、净土变相和各种观世音造像。9—10世纪,石窟开凿渐趋衰落,造像题材除前期习见者外,罗汉群像逐渐盛行,还出现了罗汉群像和佛传结合的场面,出现了布袋和尚。儒释道合流的形象也在石窟中出现。自11世纪以后,开凿石窟的地点越来越少,11世纪大足石篆山出现了最早的儒释道三教石窟。12世纪大足大佛湾造像内容更为庞杂,除佛传、经变、观世音等形象外还有祖师像和藏传密教形象。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开凿于10—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唐宋时期南方民间佛教造像艺术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