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邓晓芒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邓晓芒著.—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0
ISBN 978-7-5624-8616-9
Ⅰ.①哲… Ⅱ.①邓… Ⅲ.①哲学史—方法论 Ⅳ.①B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33380号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邓晓芒 著
责任编辑:李桂英 赵 琴
版式设计:雷少波
责任校对:邹 忌
责任印制:赵 晟
*
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出版人:邓晓益
社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西路21号
邮编:401331
电话:(023)88617190 88617185(中小学)
传真:(023)88617186 88617166
网址:http://www.cqup.com.cn
邮箱:fxk@cqup.com.cn(营销中心)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重庆市国丰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30.25 字数:461千
2015年1月第1版 2015年1月第1次印刷
印数:1-5000
ISBN 978-7-5624-8616-9 定价:58.00元
本书如有印刷、装订等质量问题,本社负责调换
版权所有,请勿擅自翻印和用本书制作各类出版物及配套用书,违者必究
作者简介
邓晓芒 湖南长沙市人,1982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2009年12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专攻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创立“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积极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著有《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与杨祖陶合著)、《冥河的摆渡者——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读》、《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与美学方法论的革命》(与易中天合著)、《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意境》等。
目录
作者简介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哲学史方法论新探
第三讲 论历史感——现代解释学的启示
第四讲 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
第五讲 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
第六讲 辩证逻辑的本质
第七讲 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第八讲 西方哲学史中的实体主义和非实体主义
第九讲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第十讲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第十一讲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第十二讲 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第十三讲 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偏向的检讨
第十四讲 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的十大文化错位
后记
再版后记
附录:看走了眼的高山杉
第一讲 绪论
我们哲学史方法论的课现在就开始了。这个课程是一个传统课程,哲学史方法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们武大哲学系刚刚开始研究生招生的时候就有这门课。当时哲学史教研室很小,包括中哲和西哲,西哲包括古典的和现代的,都在一个教研室。当时是江天骥、萧萐父、陈修斋、杨祖陶,这几位老先生共同在这个哲学史教研室里面担纲,那时就开了这门课。我是1979年读的硕士研究生,还有上一届1978级的和我们1979级的在一起,这是我们读的一门必修课。整个教研室,中哲、西哲的研究生在一起研讨,怎么样看待哲学史的问题,这是当时的一个热门话题。现在这个话题好像不太有人提起来了,但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当时正在展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实际上也涉及如何看待哲学史。说起来是一个方法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基本立场问题,如何看待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如何对待和评价人类的精神财富。按照“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以前长期以来通行的、官方的看法,是从苏联的日丹诺夫那里接收下来的一整套苏式理论、日丹诺夫的理论、日丹诺夫的哲学史观,简单说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最后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整个哲学史就是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当时从苏联也翻译了哲学史的教材,基本上就是用这个哲学观点来贯穿,就是西方哲学史——当然苏联只能写西方哲学史,它不能写俄罗斯哲学史,俄罗斯没有什么哲学史,他们的哲学史就是西方哲学史,写到现代才有了罗蒙诺索夫这样一些俄国哲学家,但基本上是西方哲学史。那么在这个哲学史里面,就是两条线索,一条是唯物主义线索,一条是唯心主义线索,就是描绘这两条线索如何“两军对战”的,在每一个阶段不断地互相斗争,而这种斗争的背后又是一种阶级斗争。所以,哲学史归根结底被看作是阶级斗争史。当时在哲学界和哲学史界占统治地位的就是这样一个日丹诺夫的定义——哲学思想的发展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所以当时出版的以及以往出版的好几本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基本上都是按照这样一个模式来写的。这个模式表现在写作上面,无非就是一开始就谈社会历史条件,然后是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奴隶社会经济呀,封建社会经济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呀。然后是从这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产生出来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分析出来以后,然后就往那些哲学家的头上去套,这个哲学家代表哪个阶级,那个哲学家代表哪个阶级,所有的哲学观点都是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而提出来的,那么利益不同,当然所反映出来的哲学观点也就不同了。所以哲学观点上讲来讲去实际上都是利益的不同,都是耍嘴巴皮子的事情,最后都是一些利益冲突、利害冲突,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这是以往哲学史的传统写法,今天看起来好像很荒谬,但是在当时是不可动摇的。凡是讲到哲学史,就必须要这样写,包括我们的先生,像陈修斋先生、杨祖陶先生写的《欧洲哲学史稿》,里面也有这方面的痕迹。当然他们那本可以说这种痕迹是最淡的。陈先生和杨先生他们特别注重学理的分析,里面有很多思想分析,哲学思想,究竟怎么样争论,有哪些问题,怎么样过来的。他们比较重视这个。所以在当时流行的好几本西方哲学史、欧洲哲学史教材里,陈先生、杨先生这本是最具有学术品位的。但还是脱离不了这个影响,要戴上一个帽子,一个紧箍咒。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