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五十年史
(1955~2005)
[美]薛 龙 著
路克利 译
陈 松 校
欧立德 审
新星出版社 NEW STAR PRESS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五十年史:1955~2005/(美)薛龙著;路克利译.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1
ISBN 978-7-5133-0427-6
Ⅰ.①哈… Ⅱ.①薛…②路… Ⅲ.①中国学-研究中心-概况-美国-1955~2005 Ⅳ.①G327.12 ②K207.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223512号
The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at Harvard University: a fifty year history, 1955-2005
By Ronald Suleski, Copyright © 2005 by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 © 2011 New Star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权登记图字:01-2011-6473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五十年史(1955~2005)
(美)薛龙著;路克利 译
责任编辑
:高微茗
责任印制
:韦 舰
装帧设计
:九 一
出版发行
:新星出版社
出 版 人
:谢 刚
社 址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丙3号楼 100044
网 址
:www.newstarpress.com
电 话
:010-88310888
传 真
:010-65270449
法律顾问
: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
读者服务
:010-88310800 service@newstarpress.com
邮购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丙3号楼100044
印 刷
:
开 本
:787×1092 1/32
印 张
:9.5
字 数
:199千字
版 次
:2012年1月第一版 2012年1月第一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133-0427-6
定 价
:29.80元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如有质量问题,请与出版社联系更换。
致谢
感谢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同意我翻译此书。
感谢在翻译和出版过程中,给予我指导、鼓励和支持的各位师长。哈佛大学:欧立德(Mark Elliott)、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柯伟林(William C. Kirby)、陈蒙惠(Lydia Chen)。北京大学:孙熙国、郭建宁、陈占安、黄南平、刘志光、黄小寒、夏文斌、李少军、程美东、隋灵灵(访问学者)。中共中央党校:程连升、王海光、韩钢、谢春涛、柳建辉、郭德宏、李君如。清华大学:唐少杰。中央党史研究室:石仲泉。萨福克大学:薛龙(Ronald Suleski)。中国外文局:黄友义。新星出版社:高微茗。
感谢哈佛大学陈松博士的精心校阅。
路克利
2011年7月20日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有关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历史。1954年,哈佛大学中国学教授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与著名经济学家艾克斯坦(Alexander Eckstein)等学者提出了一项有关中国的研究和出版计划,该项目集聚了现代中国研究领域的专家。1955年,“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启动,费正清中心即肇始于此。
此后二十年,费正清培养了他能找到的最有才华的学生,指导他们出版学术专著,并帮助他们在美国的一流大学找到职位。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休的时候,人们公认费正清以一己之力开创了美国的现代中国研究领域,并使他的众多学生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
自1955年成立以来,众多学者为费正清中心的成长作出了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曾担任该中心主任的哈佛大学的学者们。自1973年费正清卸任以来,已经有九位学者担任过中心主任,其中每一位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推动了中心的发展。本书对费正清中心五十年学术史的研究即以各位主任的任期为线索,以把握费正清中心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学术事件。
几十年来,费正清中心一直是美国最令人兴奋的、最活跃的、最有创造力的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经常访问该中心,发表他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在中心享有研究工作室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也积极加入他们的学术活动。中心面向整个哈佛大学举办了大量的研讨会和专题讨论会。与较为正式的学术研讨会相比,费正清中心特聘研究员(associates)之间非正式的学术交流也同样重要。多年来,每到午餐时间,费正清中心的学者们就会聚集在柯立芝楼(Coolidge Hall )咖啡厅的一张长桌周围,围绕中国话题,展开广泛的、非正式的讨论。难以数计的学生和学者受到邀请,带上午餐,围在长桌旁加入讨论。经常变换的话题丰富了他们的思想,也激发了他们的研究热情。
2005年夏天,费正清中心搬到新建成的哈佛大学政府和国际研究中心(CGIS)南楼。该楼位于剑桥街的南侧,就在曾经作为中心办公场所四十多年之久的原柯立芝楼对面,此举标志着中心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现在,中心的学者们可以到中国旅行和研究,而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这还是不可能的。有关中国的英文研究成果在立论的严谨性、对史料的运用和分析的力度等方面都已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成果很多都是由哈佛以及波士顿地区各高校中与费正清中心关系密切的教授们取得的。今天,哈佛费正清中心可以说已经成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卓著的现代中国研究机构。
哈佛大学档案馆保存的关于提议设立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第一份正式信函
发信人:威廉·L.兰格(William L. Langer),哈佛大学东亚、中东、苏联地区研究委员会主席
收信人:麦乔治·邦迪(McGeorge Bundy),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
时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