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_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后望书
朱幼棣
简介
几十年来,我们并未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失误和谬误进行过反思和总结。从未有人对此检讨,承担责任——对一些已被实践证明失败的决策和工程,都没有进行梳理、剖析和总结。以致变得含混洇漶,是非莫辨,以致最后成了湮灭消散的逝事——仿佛我们的城市从来就是高楼林立,千城一面;仿佛中国的河流,从来都是断流干涸,或污黑发臭。
目录
序一为了前瞻的回顾
序二绝种·绝迹·绝唱——我所知道的朱幼棣和他的《后望书》
自序书成之时墨未浓——《后望书》再版序
一、三门峡:无水的淹没
二、北京的“脸盘”与根
三、欧风美雨荡涤下的中国城镇
四、审美:景区与景观
五、西北:缺水背后的真相
六、危机:从敦煌到罗布泊
七、迷失的黑河
八、大调水:用什么维系国家与民族的血脉
九、世纪移民
十、回望奉节
参考文献
序一为了前瞻的回顾
朱幼棣同志约我为他的新作写序,我没有多思索就答应了,因为我们认识已经多年,对他也是比较了解的。当年他是新华社负责采访中央新闻和环境保护的记者。他勤于思考,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曾经写出不少有影响的报道。我们常常就一些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问题交换意见。后来他调到国务院研究室工作后,关心的领域扩大,研究问题深入,视野也更加广阔。
这本书中,相当的篇幅谈到了水。水作为环境要求与生命之源,以其天然的联系,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形成了不解之缘。人类的繁衍、国家的兴衰,都与水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史,就是认识自然并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人与水和谐并不断探索的过程。
朱幼棣先后对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白洋淀、滇池等重要河流湖泊的污染治理进行过采访,也调查过黑河与居延绿洲的生态环境问题。记得那年长江三峡工程动工后不久,他带领一个“中华环保世纪行”的记者团去长江三峡地区,经过认真调查后认为,三峡修建水库后,长江的流速减缓,水净化功能减弱,水污染会加剧,并提出了三峡库区的水污染治理问题。这份建议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和国家环保总局的重视,为后来建设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系统发挥了积极作用。对黑河与居延绿洲生态问题的调查也取得了积极成果;深入实地的认真调查,又使该问题上升到了整个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层面。对存在的问题与缺憾,进行科学的观照与文化的思考,是本书的重要特色。
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化与城镇化正在全面推进,神州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人总是有时代局限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在这时候,对半个世纪来走过的发展与建设道路,作一些回顾是必要的。既要发扬成绩,又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于我们不入歧途,少走弯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很有好处的。时间的跨度会拉出真实与真理的坐标,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回顾是为了前瞻。而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又将是明天的历史。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序二绝种·绝迹·绝唱——我所知道的朱幼棣和他的《后望书》
吴晓波
朱幼棣是现代都市硕果仅存的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
他是我当年在新华社时的同事,20世纪90年代初,我刚到新华社工作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圈里名重一时了。新华社多桀骜之辈,群人自全国各地啸聚北京,围炉阔论天下,每每面红耳赤,朱幼棣这时总是笑眯眯地躲在一旁,不动声色,到高潮将尽,突然有人提议“听听老朱的”,他才开口。一开始还会脸红,说了两分钟就从容了,款款道来,自有别一份的见解。当年,他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教及新闻研究所轮番任职,是公认的全才。他写出过很多轰动一时的新闻报道,还是第一个去南极的记者,比万科的王石早了十多年。有一段时间,他担任国内部中央新闻组的组长,专跑中央常委这条线,在新华社的传统里,这是一个很崇高而敏感的职位。朱幼棣每天跟在中央领导人的后面东跑西颠,写他们的行踪和指示,当年《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老是“新华社记者朱幼棣报道”。
新华社记者从来游走在传媒与官场之间,更何况是中央新闻组的组长。朱幼棣曾经出任北方某省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后来因某种机缘,他被调进中南海,任职于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当上了一个高级幕僚。从此,“朱记者”不见,出现了一个天天搞调研、写报告的“朱司长”。
不过,这都不足以描述出一个完整的朱幼棣,或者说只是朱幼棣的小部分。他是我见过的最有学识和文化气质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好古敏思,谦谦君子,有名士风。在某种意义上,他生错了时代。
他是浙江黄岩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早年搞过地质和技术,背着笨重的测量仪表跑了不少地方,这让他成了一个历史地理的痴迷者。在其后的30年里,朱幼棣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所有稍有点名气的大河山脉。有一次我陪他去浙江省安吉县,他说我要去某某关,当年岳飞打金兵就是从这里北上的,当地官吏无人知晓。后来按他指的方向驱车前往,问当地老农民,果然有这么一个古地方存在,众人愕然。1992年,他在新华社总部当班,西北记者发来一篇新闻稿,称沙尘暴突袭某地。朱幼棣一看,突然拍案惊呼:“莫非居延海已经干涸?”数月后,他坐着一辆老旧的白色伏尔加行遍河西走廊各个绿洲、各个城镇和河流,果然第一次证实了这个事实。朱幼棣算得上是当今中国顶尖级的历史地理学者,跟他谈论此类话题,就好像是在他家后花园里漫步,典故与现状随口道来,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曾经很骄傲地对我说,他所有对中国地理的认识,一小半是从古书中得来的,一大半则是用脚跑出来的。他还是中国最好的环保和水利专家之一,1995年还曾获得首届“地球奖”。前些年,有人提倡“南水北调工程”,朱幼棣对此颇不以为然。某次,在国家软科学选题会议上,朱幼棣一边算账一边论证,讲得一些专家无言以对。他在文章中写道:“多年以来,没有人对大型水库立项、建设施工,直至建成运行后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跟踪监测。即使对工程的投入与产出,也未进行科学的经济评价。当代水利工程,常常展露出一种难堪的窘迫和反科学的性质。为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水资源、与河流的关系,上游与下游的关系,不是走向和谐而是日趋紧张?”他进而评论说,“任何一项重大工程的决策,中间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后望书_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