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二章 清热、泻下药
第三章 祛风湿、化湿、利水药
第四章 温里、理气、消食药
第五章 止血、活血药
第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七章 安神、息风、开窍药
第八章 补虚药
第九章 收涩药
第十章 其他药
第一章 解表药
麻 黄(附药:麻黄根)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表实,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头身疼痛;风疹瘙痒;实邪壅肺,咳嗽气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麻黄根: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的根和根茎。味甘、微涩,性平。归肺经。固表止汗。主治体虚自汗,盗汗。
张锡纯经验 麻黄:味微苦,性温。为发汗之主药。于全身之脏腑经络,莫不透达,而又以逐发太阳风寒为其主治之大纲。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诸证,又谓其主咳逆上气者,以其善搜肺风兼能泻肺定喘也。谓其破癥瘕积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而消坚化瘀之药可偕之以奏效也。且其性善利小便,不但走太阳之经,兼能入太阳之府,更能由太阳而及于少阴(是以伤寒少阴病用之),并能治疮疽白硬,阴毒结而不消。
太阳为周身之外廓,外廓者皮毛也,肺亦主之。风寒袭人,不但入太阳,必兼入手太阴肺经,恒有咳嗽微喘之证。麻黄兼入手太阴为逐寒搜风之要药,是以能发太阳之汗者,不仅麻黄,而《伤寒论》治太阳伤寒无汗,独用麻黄汤者,治足经而兼顾手经也。
凡利小便之药,其中空者多兼能发汗,木通、萹蓄之类是也。发汗之药,其中空者多兼能利小便,麻黄、柴胡之类是也。伤寒太阳经病,恒兼入太阳之腑(膀胱),致留连多日不解,麻黄治在经之邪,而在腑之邪亦兼能治之。盖在经之邪由汗而解,而在腑之邪亦可由小便而解,彼后世用他药以代麻黄者,于此义盖未之审也。
受风水肿之证,《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祛风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临证用其方服药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顿能利下,而肿亦遂消。特是其方因麻黄与石膏并用,石膏之力原足以监制麻黄,恒有服之不得汗者,今变通其方,于服越婢汤之前,先用白糖水送服西药阿司匹林一瓦半,必能出汗,趁其正出汗时,将越婢汤服下,其汗出必益多,小便亦遂通下。
东人三浦博士,用麻黄十瓦,煎成水一百瓦,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及肾脏萎缩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证之凉热虚实不同,不知用他药佐之以尽麻黄之长也。试观《金匮》水气门越婢汤,麻黄辅以石膏,因其脉浮有热也(脉浮故系有风,实亦有热),麻黄附子汤辅以附子,因其脉沉而寒也。通变化裁,息息与病机相符,是真善用麻黄者矣。
邹润安曰:麻黄之实,中黑外赤,其茎宛似脉络骨节,中央赤外黄白(节上微有白皮)。实者先天,茎者后天。先天者,物之性,其义为由肾及心;后天者,物之用,其义为由心及脾胃。由肾及心,所谓肾主五液,入心为汗也;由心及脾胃,所以分布心阳,外至骨节肌肉皮毛,使其间留滞无不倾囊出也。故栽此物之地,冬不积雪,为其能伸阳气于至阴之中,不为盛寒所遏耳。
古方中有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去浮沫,然后纳他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
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今时用者大抵皆不去节,至其根则纯系止汗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茎之性若是迥殊,非经细心实验,何以知之?
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之肌肤强浓,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七八钱始能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汪履秋经验 肿胀痛甚者,祛邪为先,擅用麻黄 (类风湿关节炎)应强调“风寒湿为病之因,痰瘀乃病理转归”。病变之初,邪气偏胜,风寒湿邪壅遏经脉,气血郁滞,不通则痛,故多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若邪郁化热,则可兼有红肿。治疗总以祛邪通络止痛为原则,俾邪气一去、经脉疏通,则肿痛自可缓解。祛邪,汪老常以麻黄为主药。麻黄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多用于风寒无汗之证,而治疗顽痹,早在宋《药性论》就有“麻黄善治顽痹”之记载。且《金匮要略》治痹五方均用麻黄。汪老取麻黄性温,温经散寒以消阴翳,味辛发散,破其邪壅,并可使诸药力发散周流全身。灵活运用,每获效验。只要配伍合理,并无大汗之虞。如常配生地黄、白芍,既可防其辛散太过,又可牵制温燥伤阴。走中寓守,散中有收,乃治痹之法度。一般用量5~10g,且用生药。针对风寒湿(热)之病因,汪老常配合应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方中桂枝、威灵仙、羌活、白芷疏风散寒以宣于上;黄柏、苍术、防己、龙胆草,泻热利湿以泄于下;桃仁、红花、天南星、川芎、神曲,活血燥痰消滞以调其中。若苔白、脉沉、寒盛者,加附子或制乌头,以增强温经散寒之功;口干、苔黄、脉数者,加知母、忍冬藤。总之,病初邪甚,补益之品不宜过早投施。否则,病邪不去,则病情缠绵。
郑某,女,39岁。1989年11月3日初诊。手、足指(趾)关节疼痛二月余,近来加剧,局部肿胀,晨起僵硬,活动受限,身无寒热、舌腻,脉滑。查血沉88mm/h,类风湿因子阳性。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证属风寒湿邪入浸、痰瘀痹阻经络。治宜祛风除湿、化痰消瘀,佐止痛散邪,虫类搜剔。药用:麻黄10g,苍术10g,川桂枝10g,白芍12g,防风10g,防己10g,威灵仙10g,桃仁10g,制南星10g,鸡血藤15g,雷公藤15g,寻骨风15g,露蜂房15g。服药7剂,其效显著,然心慌口干,舌红苔黄。效不更法,麻黄减量为6g。继服药半月,僵痛若失,心悸亦除。嘱其继续服药以防反复。如此服药百余剂,关节肿痛变形均除,活动自如。复查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继以上方变通以善其后。[刘海燕,朱佳.汪履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中医函授通讯,1993(1):15]
雷仕卓经验 曾亲见一处方,方中麻黄生用量达50g,询其曰该方为祖上所传,专治风寒湿痹,麻黄一药用量曾达 ............

书籍插图:
书籍《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 - 插图1
书籍《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