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阐释:现代文学史料知见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1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发现与阐释:现代文学史料知见录/刘增杰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5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书)
ISBN 978-7-5161-6213-2
Ⅰ.①发… Ⅱ.①刘… Ⅲ.①中国文学—现代文学史—文集 Ⅳ.①I209.6-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17548号
出 版 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王曦
责任校对
 周晓东
责任印制
 戴宽
数字编辑
 周晏
出  版
 
社  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  编
 100720
网  址
 http://www.csspw.cn
发 行 部
 010-84083685
门 市 部
 010-84029450
经  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  装
 北京君升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5年5月第1版
印  次
 2015年5月第1次印刷
开  本
 710×1000 1/16
印  张
 29
插  页
 2
字  数
 501千字
纸书定价
 99.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营销中心联系调换
电话:010-84083683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刘增杰,
1934年5月生,河南省滑县人。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解放区文学史》(1988),《文学的潮汐》(1992)《云起云飞——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透视》(1997),《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两主编之一,2008),《国现代文学史料学》(2012)。发掘整理和编校的史料书籍有:《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史料》(合编,1983),《师陀全集(8册,2008),《师陀全集续编》(册,2013),《精神中原》(2002)《抗战诗歌》(2005)等。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相对薄弱。突出表现是:第一,文献匮乏,史实舛误;第二,重新再版的现代文学作品,不向读者作任何说明,任意修改原作的现象严重;第三,不是依据史料进行客观、辩证的历史评价,学术是非有时只依靠学术以外的力量进行裁决。作者把这一现象概括为文学生成研究中脆弱的软肋。
《发现与阐释——现代文学史料知见录》,是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对上述问题进行的学术探索。现代文学史料研究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系统。发现与阐释密不可分。发现既包括对已有史料的再阅读;又含纳对研究较少甚至长期被遮蔽史料的深入研思、再发现。本书所设的栏目,如报刊研究与版本考释、作家书信日记研究、钩沉·重读·质疑等,都是作者开拓的研究新空间。发现是研究的基础,阐释是史料价值的呈现。只有阐释,才能够开掘出史料背后的精神,打开文献潜在的历史内容。发现史料与阐释史料的有机结合,研究才真正能够做到“回到原初”和充分发挥研究者主体性的统一,使研究品质得到整体上的提升。史料研究怎样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研究变得鲜活生动,有血有肉,是作者向往的学术目标之一。作家访谈与学人掠影两个部分讨论的人物,他们既是史料研究家,又是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走近他们,向他们发问、请教,谛听他们有关研究得失的娓娓而谈,获得的不仅仅是史料新的“发现”,同时也可能带来“阐释”的新视野、新角度。
本书和作者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版)是姊妹篇。不妨说,《发现与阐释》是史料的细部展示,史料学是史料研究的骨骼。
序言
关爱和
进入20世纪后,报刊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报社、学校、学会、沙龙以及近代中国舆论媒介共同构成中国社会的公共空间。《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书》旨在以20世纪中国报刊的兴起、发展为切入点,描述20世纪在西学东渐、政权更迭等复杂政治与文化背景下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重建过程,揭示20世纪文学活动、文学传播和报刊媒介、文学编辑、市场及读者之间的联袂互动。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与文学的结合物,入手于报刊,立足于文学。它有可能打破作家生平的评述、文学名著的分析、文学体裁分类的传统书写模式,将报刊与文学互动的描述保持在制度、观念、思潮、流派的宏观层面。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书》以20世纪新思想新文学的重建为研究对象。文学史叙述的主要任务,是使过去的历史得以复活。书写者借助自己的主体精神解读重现历史,在总体上坚持大叙事文学史理念,以现代化作为历史叙事稳固宏大的思想框架,以近代、现代、当代为历史叙事起承转合的三大时间平台,探求一百年中国人的精神涅槃,建立报刊与文学共生共兴的叙述与知识体系。近、现、当代三大时间平台分属不同的政权形态,不同政权所形成的文化文学机制是绝然不同的。依据三大政权把20世纪划分为近、现、当代,是一种革命话语。这是我们的书写必须面对的话语体系。但依据现代性的标准,我们还将有另一种话语体系,这就是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文化与文学的现代性,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形成,大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以现代知识体系为基础并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与文学表达。现代性可以赋予20世纪中国文学另一个完整的叙述框架。从这一框架出发,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一以贯之而不曾因政权的更迭而中断。
20世纪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重建是在古与今、中与外两对既相互冲突矛盾又相互融合支撑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重建,有民族的和西方的两大思想资源,重建的过程是民族传统文化文学和西方舶来文化文学融合生成的过程,充满痛苦,也充满活力。重建之后的新文化新文学,既有中国基因,又有外来血脉。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一样,是活生生的“这一个”。“重现”、“重新复活”中国新文化、新文学重建过程,书写活生生的“这一个”,就是通过文学透视“中国经验”与“中国制造”。理论自信并保持理性判断,饱含同情而张扬批判精神,是《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书》研究应该确立的写作立场。
就传播与文学 ............

书籍插图:
书籍《发现与阐释:现代文学史料知见录》 - 插图1
书籍《发现与阐释:现代文学史料知见录》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发现与阐释:现代文学史料知见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