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章病因病机
第二章诊法
第三章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第三节脏腑经络辨证
第四节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第五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第四章治则治法
第一节治病求本
第二节扶正祛邪
第三节调整阴阳
第四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五节八法要则
第五章内伤杂病概述
第一节内伤杂病的分类
第二节内伤杂病的特点
第三节内伤杂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六章呼吸系统病证
第一节感冒
第二节咳嗽
第三节喘病
第四节哮病
第五节痰饮
第六节失音
第七节肺痈
第八节肺痨
第九节肺胀
第十节肺痿
第十一节衄血
第十二节咯血
第七章消化系统病证
第一节胃痛
第二节吐酸
第三节嘈杂
第四节呕吐
第五节噎嗝
第六节反胃
第七节呃逆
第八节腹痛
第九节泄泻
第十节痢疾
第十一节便秘
第十二节胁痛
第十三节黄疸
第十四节积聚
第十五节臌胀
第十六节吐血
第十七节便血
第十八节肝癌
第八章泌尿系统病证
第一节水肿
第二节淋病
第三节癃闭
第四节早泄
第五节遗精
第六节阳痿
第七节腰痛
第八节尿血
第九章神经系统病证
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眩晕
第三节耳鸣、耳聋
第四节中风
第五节失眠
第六节多梦
第七节多寐
第八节郁病
第九节癫狂
第十节痫病
第十一节厥病
第十二节痉病
第十三节面瘫
第十四节痴呆
第十章其他病证
第一节心悸
第二节胸痛
第三节消渴
第四节自汗、盗汗
第五节虚劳
第六节内伤发热
第七节癭病
第八节痹病
第九节痿病
第十节贫血
第十—节颤证
第十—章内科常用急症中成药
第十二章内科急症护理
第十三章中医帝用康复方法
第一节毫针疗法
第二节艾灸疗法
第三节针刺疗法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第四节拔罐法
第五节刮痧法
第六节推拿
第七节推拿疗法异常情况的防治
参考文献
版权信息
书名: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作者:孙琼;张立群;蔡新章;孙伟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6
ISBN:9787537558105
第一章病因病机
—、病因
(一)概述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它包括六淫、七情、疠气、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病因学说主要是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的学说。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内环境自身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病因就是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中医认识病因,主要是以病证的发生经过及其临床表现为依据,也就是通过观察疾病的症状、体征等病态反应,加以分析归纳,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所以,掌握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探讨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二)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正常情况下,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人体对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当气候变化异常,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这种情况下的“六气”称为“六淫”,又称为“六邪”。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等。
此外,由于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产生不同的病理反应,也出现类似风、寒、湿、燥、火所致的病证表现。因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即“内生五邪”。“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有一定的区别,它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脏腑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理变化,是内伤病的病机,应注意加以区别。
1.风风是春天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邪为病,春季多见,其他季节也可发生。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和肌表等阳位。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松开泄,临床出现恶风、汗出、头痛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痹的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故又称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化无常的特性,如风疹之突发性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中风之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3)风性主动。
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症状,如临床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
(4)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是六淫病邪中的首要致病因素,其余的寒、暑、湿、燥、火诸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致病,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
2.寒寒是冬季的主气,寒邪为病,以冬季多见,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邪属于阴邪。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恶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畏寒踏卧,手足厥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精神委靡,脉微细或迟等。
(2)寒性凝滞,主痛。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要有赖于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若寒邪侵犯人体,阳气受损,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如寒邪袭表之伤寒,可见头身肢体疼痛;寒邪直中肠胃,则脘腹疼痛;痹证中的寒痹以关节冷痛为主,故又称痛痹。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紧密,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得宣泄,可见恶寒,无汗,战栗,脉紧;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可见拘挛作痛,肢体屈伸不利,冷厥不仁。
(4)寒性清澈。
寒邪致病,临床出现的排泄物或分泌物较清稀。如鼻流清涕,可见于外感病初期;咳痰清稀,多为寒邪束肺;小便清长,大便澄澈清冷者,多属虚寒等。
3.暑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暑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