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对话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5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友人对话录 / 柳鸣九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8.2
ISBN 978-7-5117-3501-0
Ⅰ.①友…
Ⅱ. ①柳…
Ⅲ. ①柳鸣九-访问记
Ⅳ. ①K825.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02774号
友人对话录
出版人:
葛海彦
出版统筹:
贾宇琰
责任编辑:
朱瑞雪
执行编辑:
王晶
出版发行:
中央编译出版社
地址:
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乙5号鸿儒大厦B座(100044)
传真:
(010)66515838
字数:
308千字
网址:
www.cctphome.com 邮箱:
cctp@cctphome.com
新浪微博:
@中央编译出版社 微信:
中央编译出版社(ID:cctphome)
淘宝店铺:
中央编译出版社直销店(http://shop108367160.taobao.com)
(010)55626985
本社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吴栾赵阎律师事务所律师 闫军 梁勤
目录
序言
一把钥匙存在的理由
萨特中国之旅的思想文化意义
萨特与中国的思想开放
关于学术旅程、坎坷际遇
推石上山的脚步
陋室中的丰硕
关于治学三要“学”“识”“才”及其他
关于我与北大的“科班教育”
关于求学道路、学术诚实及其他
关于《柳鸣九文集》(15卷)的出版
关于我的理论属性与“选学”及其他
关于为小孙女译《小王子》
关于学术业绩与“自我矮化”以及编书生涯
关于散文随笔写作的理念与实践
关于《回顾自省录》答《环球人物》杂志社记者问
关于《法国文学史》编选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于《法国文学史》与大学者的标志
一次友好的谈话 ——关于同行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于何谓自觉自为的布衣
关于我的“十字箴言”的对话提纲
为一代人文名士留存精神史的一次努力
后 记
附录一:延伸阅读柳鸣九其他作品书目
附录二:对柳鸣九要著的佳评
追随着卢梭的自传文学传统 ——评柳鸣九《回顾自省录》
此时无声胜有声
真名士,自风流
那些人文精英的生命状态 ——读柳鸣九的《名士风流》
与法兰西文学的浪漫情缘 ——快读《浪漫弹指间——我与法兰西文学》
序言
一把钥匙存在的理由
刘汉俊
作为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之一的萨特没有想到,在他1980年4月15日逝世之后,他在西方略显寂寥的哲学思想,能在中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以“自我选择”的方式,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创造,张扬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个性主义,让经过“真理标准讨论”之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进行反思。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中国人心中揣着一千个“萨特”,许多年轻人在“萨特哲学”中寻觅自己的价值观,在“萨特存在说”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在“萨特自由说”中寻求自己的自由度。萨特的那句“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座右铭。哲学是人类认识自我的钥匙,“萨特”像一把钥匙,开启着不少中国人的心锁。一时间,许多人心中有“选择”,言必称“存在”,文必谈“设计”,中国社会形成了一股“萨特热”。
萨特走红中国,得感谢一位今年已84岁高龄的中国学者,毕生从事法国文学研究、翻译的大家——柳鸣九先生。他以独到而富有前瞻性的眼光看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价值,看到了萨特哲学在中国的社会价值。1980年,柳鸣九在中国学界颇有影响的《读书》杂志7月号发表《给萨特以历史地位》,在对萨特哲学和文学成果进行不遗余力的推介后,他大声疾呼:“萨特是属于世界进步人类的”,“我们不能拒绝萨特所留下来的这份精神遗产,这一份遗产应该为无产阶级所继承,也只能由无产阶级来继承,由无产阶级来科学地加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呼声如石破天惊,让中国社会的目光投向了塞纳河畔的那位法国学者。1981年,柳鸣九主编的《萨特研究》出版,1985年再版。正是这位被称为法国文学研究领域里“领头羊”的柳鸣九,把萨特隆重地引进中国,领到了中国读者跟前。
此时的萨特,意外得到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柳鸣九的《给萨特以历史地位》一文发表前后,恰逢中国社会迎来继“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的又一场声势浩大的人生观大讨论。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作者用沉重而激愤的笔调叙述了自己在工作、生活、事业上遇到的种种困惑和痛苦,发出了人生的感叹。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声感叹迅速引发全国范围内许多青年人的共鸣,甚至引起了党和国家高层的注意。在半年左右时间里,《中国青年》杂志共收到六万多封来信。其实,这封信是《中国青年》杂志根据当时北京第五羊毛衫厂青年女工黄晓菊的来信和北京经济学院二年级学生潘祎的来信综合编成的,编辑部从他们二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署名“潘晓”。“潘晓现象”持续了半年之久,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思想涟漪荡漾至今。据黄晓菊后来回忆,一夜成名的她社会活动骤然增多,“许多大学生们纷纷请我参加活动,和我共同讨论萨特”。由此可见,中国问题的“萨特”因素和“萨特”问题的中国因素产生了化学反应,“萨特”成了“潘晓现象”的酵母。正是在这次众目睽睽之中,“萨特”接过柳鸣九先生交给的“签证”和车票,登上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列车,跑遍全国。
柳鸣九的确独具慧眼、独运匠心,他巧妙地把曾经来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到过天安门城楼的萨特“请”到中国。萨特具有超高的文学成就和较高的哲学成就,不光在哲学著作中表达“自由选择”观,还通过《自由之路》《间隔》等文艺作品表达“自由选择”的主题,使他的哲理思想插上了艺术的翅膀,文学充满哲理,哲学充满文化。萨特,这位资产阶级的批评者、社会主义的同情者、共产主义的同路者、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拒领者,走进了中国,也使西方哲学走向了中国大众,做了一次中国人的心理医生和心灵钥匙。“萨特”走红中国,是改革开放之后一个显著性的文化事件,对外文化交流中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的思想星空划出了一道绚彩。柳鸣九先生也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友人对话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