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9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京)新登字083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郑也夫,沈原,潘绥铭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9
ISBN 978-7-5153-0192-1
Ⅰ.北…Ⅱ.①郑…②沈…③潘…Ⅲ.①社会学-文集Ⅳ.①C91-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81316号
责任编辑:杜海燕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 发行
社址:北京东四十二条21号 邮政编码:100708
网址:www.cyp.com.cn
编辑部电话:(010)57350503 门市部电话:(010)57350370
三河市华润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
880×1230 1/32 13.5印张 370千字
2011年9月北京第1版 2011年9月河北第1次印刷
定价:39.80元
本图书如有印刷质量问题,请凭购书发票与质检部联系调换
联系电话:(010)57350337
前言一
在我的理想中,在本科生阶段,社会学学生应该具有“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意识,而不是仅仅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看法,这应该是高中阶段的任务。那时候,对于社会现象,谁没有自己的看法呢?只不过老师和家长不让你发表或者充耳不闻而已。
到了硕士的阶段,社会学就需要讲方法了。看到一篇文章,听到一种说法,我们不仅必须判断一下它有多少证据,还需要琢磨一下:这些证据是用什么方法得来的?这种方法适合于获得这样的证据吗?以宏观的思辨为例,如果你对中国社会的走向提出某些看法,却仅仅是依据大众传媒中的事例,那么这种获得证据的方法就很值得怀疑了。难道你不知道中国是“宣传有纪律”的吗?
因此,所谓“研究”,其实就是使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获取更加充分的证据,然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所谓“研究生”就是只有这样研究才能“生”;所谓“硕士”就是只有这样来“说”才能成为“是”,才算得上一个“士”。
可是在我任教27年来,很少见到研究生从这样的高度来思考自己的硕士论文。绝大多数同学在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的时候,完全是功利的考虑。还有一些学生则基本上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许多采用定性调查方法的同学,在其论文里,甚至在其脑海中,只字不提自己为什么要进行定性调查而不是问卷调查,为什么定性调查就是研究这问题的最佳选择。通过私下交谈我才知道,原来许多同学认为“定性调查更容易做”或者“我没有条件做问卷调查”或者“我不会做统计”或者“只讲故事别人挑不出错”等等,等等。
结果,在我看来,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的定性调查的硕士论文,实际上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更合适,解释力更强。尤其是那些动辄就访谈数十个对象的、采用“求同法”来归纳共性的、以调查对象的比例分布来说明问题的、访谈提纲设计成开放式问卷的所谓“定性调查”,其实还不如去好好设计一个问卷,做一个合格的定量调查。
反之,为数不多的涉及问卷调查的硕士论文,基本上是初级统计的成果,既没有方法论的阐述,也没有问卷设计的反思,更没有讨论数据收集过程中的任何问题;变成了“就数据说数据”的“玩儿统计”。我就纳闷了,如是,这些学生考统计学专业好不好?我们玩儿得过人家吗?往重里说,那还要我们社会学干什么?炒着吃?
当然,这是师之惰。据我所知,大多数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要么变成了统计学的初级应用,要么变成了社会思想的哲学思辨。可怜那些基本上没有领导过任何社会调查的或者仅仅做过简单劳动力的调查员的本科毕业生们,如何能够在短短一两年的课程中,学习和实习任何一种调查方法呢?如何能够领悟到定性调查与问卷调查其实是两种世界观呢?如何把方法论的意识贯彻到自己以后的人生中呢?
行文到此,我突然诚恐诚惶了。“实证主义”的大帽子似乎扑面而来。其实,在我的理解中,所谓“证据”绝不仅仅是定量数据或者访谈资料,还包括社会洞察或者人生感悟;否则,从孔夫子到鲁迅岂不都成了痴人说梦?所谓“方法”也绝不仅仅是合适的实地操作手段,还包括最佳的思维逻辑与观察视角;否则,发明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毛泽东,怎么会搞出“大跃进”来呢?
感悟与了解,了解与感悟,这在传统的简单社会中本来就是人生如斯,人人如此,根本不成为一个问题。可是现代化来了,社会分工了,于是在我所知的社会学硕士培养过程中,不仅缺乏了操作培训,也缺乏了领悟培养。尤其要命的是,这两者往往水火不容,你死我活。曾经有一位社会洞察力远远超过其实际年龄的人大硕士生,三年之后再见到我,张口闭口的学术规范,思若死水,味同嚼蜡。也曾经有一位在统计方面帮了我大忙的硕士生,后来居然成为某部门的辩护士,不知人间疾苦,瞪着眼睛说瞎话。
我们是人啊,我们生活在社会里啊。没有洞见,方法何益?没有方法,洞见何依?我们社会学不仅需要在社会研究与自然科学之间寻找与确立我们独特的学科位置,而且需要脸不变色心不跳地重申我们与人文艺术之间的血缘关系。舍此,我们将被经济学吞掉(例如资本、利益这类名词在社会学中的滥用),将被统计学鄙视(恭请社会学家给统计学专业杂志投稿试试),将被哲学淹没(我们所崇拜的“巨匠”有几个不是哲学家),将被大众传媒抛弃(时至今日也没有人回答“好的新闻报道与定性调查究竟有什么区别”这个10年前的老问题)。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理想,可是,行将就木的我,直勾勾地瞪着刚刚跃上考研龙门的你!
潘绥铭
前言二
阅读文集中的论文时有个体会,说来也很简单,就是一篇好论文,首先必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好论文是由好问题来导引的。什么叫做好问题呢?在我看来,好问题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要能提出一个好的经验问题,即从我们周遭的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发现那些值得发问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大转型的时期,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变动、解体与重建,折射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让我们询问数不胜数的问题,古人有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意正在于告诫我们要仔细观察周遭的宏观和微观世界。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就必能找到好的即值得发问的经验问题。
但是,我们是社会学工作者而不是新闻记者,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发现和描写那些有趣的或重要的经验现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