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邓云乡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1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北京四合院
邓云乡 著
中华书局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北京四合院/邓云乡著.—北京:中华书局,2015.6
(邓云乡集)
ISBN 978-7-101-10717-3
Ⅰ.北… Ⅱ.邓… Ⅲ.①北京四合院—建筑艺术②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①TU241.5②I267.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21308号
书  名
 北京四合院
著  者
 邓云乡
丛 书 名
 邓云乡集
责任编辑
 阎海文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 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天来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
 2015年6月北京第1版
2015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规  格
 开本/880×1230毫米 1/32
印张4¾ 插页4 字数110千字
印  数
 1-6000册
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0717-3
定  价
 25.00元
出版说明
邓云乡(一九二四—一九九九),学名邓云骧。山西灵丘人。教授。作家,民俗学家,红学家。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清朝为官。幼时生活在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退休。
邓云乡学识渊博,文史功底深厚。为文看似朴实,实则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论叙述民风民俗,描摹旧时胜迹,抑或是钩沉文人旧事,探寻一段史实,均娓娓道来,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此次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邓云乡作品集,参考了二〇〇四年版《邓云乡集》,并参校既出的其他单行本。编辑整理的基本原则是慎改,改必有据。具体来说,就是:
一、凡工作底本与参校本文字有异者,辨证是非,校订讹误。
二、凡引文有疑问之处,若作者注明文献版本情况,则复核该版本;若作者未能注明的,或者版本不易得的,则复核通行本。
三、作者早年著述中个别用字与当代通行规范不合者,俱从今例。
四、作者著述中某些错讹之处,未径改者加注说明。
五、本次整理对某些书稿做了适当增补,尽量减少遗珠之恨;有的则重新编排,以更加方便阅读。
邓云乡与中华书局渊源颇深,生前即在中华书局出版《红楼风俗谭》、《文化古城旧事》、《增补燕京乡土记》、《水流云在丛稿》等多部著作。此次再续前缘,我们有幸得到其家属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邓云乡既出的各种单行本作为编辑工作的参考,并以其私藏印章、照片、手稿见示,以成图文并茂之功,在此谨致谢忱。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前言
这本小书《北京四合院》,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写成的。前后拖了有五年之久,在写完全书之后,再调过来写一篇“前言”。
记得还是一九八三年初,我的《鲁迅与北京风土》一书出版不久,寄赠香港《大公报》陈凡、潘际坰二位先生各一本。承蒙他们不弃,十分喜欢这本书,在报上便予以介绍。当时潘先生正以唐琼笔名在《大公园》版面上写连载《京华小记》,他连着为此书写了两篇介绍文章,而且说得非常有趣,他说好像是我处处跟在鲁迅先生后面一样。我读了他的介绍文章,也感到好笑,我怎能有“神通”跟在鲁迅先生后面呢?如果可能,自然很好,可是很遗憾,鲁迅先生在上海去世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三十多年前,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的时候,曾写过一首诗,中间两句道:“惜余生何晚,不及见先生。”今日回思,更为感慨,就是时间确实太快了……
在《鲁迅与北京风土》的“生活杂摭”部分中有一篇专谈“房屋”的文章,这房屋自然是北京的四合院。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久居于北京约十五年,住过一个时期会馆,租过一次房,买过二次房,这些房屋都是老式四合院,我在那篇小文中,作了概括的介绍。唐琼先生大概对此感到兴趣,特来信约稿,让我写一批有关“四合院”的文章,在《大公园》副刊上连载,当时我正写《燕京乡土记》,感情沉溺在北京旧日情景的回忆中,再专门写“四合院”,自然十分合拍,记得当时在思路上,拟了不少篇目,准备一一写出。不过“四合院”毕竟是四合院,写来写去,中心还只是四合院,作为一本书,固然可以。而作为一个报纸副刊的连载篇目,它既不多样化,又无故事情节。写了八篇之后,有的一篇上下两段,实际共登了十四五篇。一九八七年,我想将这部分旧稿编成一本书,先把旧文充实了一些内容,又根据《北京四合院》这个总题目,想了一些题目,重新写起来。
《北京四合院》,重在“北京”二字,如单纯说“四合院”,那北方不少省的四合院大体也都差不多,要是广义地谈四合院的住宅建筑,那就没有帝都的情调,京师的气氛了。北京作为都城,辽、金已远,不必多说。元代大都,已与今天的北京有着密切关系。《日下旧闻考》记云:
元时都城本广六十里,明初徐达营建北平,乃减其东西迤北之半。故今德胜门外土城关一带,高阜联属,皆元代北城故址也。至城南一面,史传不言有所更改。然考《元一统志》、《析津志》皆谓至元城京师,有司定基,正直庆寿寺海云、可庵二师塔,敕命远三十步许,环而筑之。庆寿寺今为双塔寺,二塔屹然尚存,在西长安街之北,距宣武门几及二里。由是核之,则今都城南面亦与元时旧基不甚相合。盖明初既缩其北面,故又稍廓其南面耳。
从这段记载中,可见元、明、清三朝北京城址的具体位置,双塔寺的双塔自然是元代建筑,塔是元代建筑,那寺庙的其他房舍是否是元代原有建筑呢?再有白塔寺白塔更是辽代建筑……因之也就联想到,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大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是否还有元代的老建筑呢?《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该有多少“四合院”呢?双塔寺的“双塔”,五十年代初因展宽马路,无所谓地拆去了,实在可惜。白塔寺的白塔尚在,是很幸运的。而那海洋般的残破的四合院房屋,是否还有元代的建筑,就不知道了。但是明代的四合院建筑,还是不少的。前两年展宽骡马市大街,由菜市口到虎 ............

书籍插图:
书籍《北京四合院--邓云乡集》 - 插图1
书籍《北京四合院--邓云乡集》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北京四合院--邓云乡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