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城_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Copyright © 2018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版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王铭铭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4
(当代学术)
ISBN 978-7-108-05962-8
Ⅰ.①刺… Ⅱ.①王… Ⅲ.①泉州―地方史 Ⅳ.①K295.7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14143号
责任编辑 冯金红
装帧设计 宁成春
责任印制 宋 家
出版发行
三联书店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100010)
网 址 www.sdxjpc.com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市源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8年4月北京第1版
2018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635毫米×965毫米 1/16 印张35
字 数 454千字 图34幅
印 数 0,001-6,000册
(印装查询:01064002715;邮购查询:01084010542)
注释
□□□□□
本书中所出现的如上方框同原版纸书。
目录
再版自序
致谢
1.引论
经验与反思
历史、文化与权力
叙述的框架
2.历史的场景
建制沿革
人口规模的变迁
区域发展周期
城市空间的变动
3.边陲世界的拓殖
边陲的拓殖
“朝代周期”的空隙
宋元地方政府与商业社会
文化多元时代
“新世界”的发现
4.海禁的绥靖实质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绝对主义统治
内部监控体系的早熟
5.正统的空间扩张
理学与文化一元化
城市空间的象征营造
官方正统祠、庙、坛的仪式组合
6.风水传说的真相
风水传说中的抗争
海上商盗势力的发展
漂流于海外的平民
7.民间仪式的秩序
正统符号的异端潜势
民间化的天、神、祖先与鬼
铺境宫庙及其祀神
神诞、普度与分类械斗
民间剧场、善书与签诗
8.近代文化的浪击
从传教到鸦片战争
经济与文化的变迁
秘密社团的抵抗运动
清末政治、经济与社会
9.乱世亡灵的超度
对于幽魂的恐惧
“承天万缘普度”的发起
赦牌与地方社会的整体动员
立坛与竖幡
承天寺的七旬仪式
游魂的回归
跨世纪的危机
10.文化边疆的革命
民族主义的兴起
1911—1927年的区域性动态
平权主义与北伐战争
党争、民军与“闽变”
从联合抗战到内战
11.现代性的文化政治
“海上异端”的回归
老城的拆除
“迷信”与现代性文化政治
12.结语
经济/政治/文化
有批判意味的历史
民间文化的见解
文化与历史
注释
图表目录
图0.1 泉州
图0.2 奏魁宫墙上的石刻十字架像
图1.1 1974年泉州宋船发掘现场
图2.1 清乾隆版《泉州府志》泉郡五邑图
表2.1 泉州所辖区域的演变
图2.2 从丰州九日山远眺晋江中下游
图2.3 庄为玑笔下泉州历代城址的变迁
图3.1 位于承天寺的闽国三王祠
图3.2 九日山祈风石刻
图3.3 天后
图3.4 清净寺
图3.5 元十字架石刻
图3.6 石笋
图3.7 印度教石刻
图3.8 “泉南佛国”石刻
图3.9 开元寺
图3.10 摩尼教草庵
图3.11 摩尼光佛复件
图4.1 《平海寇升赏图》
图4.2 明崇武所城
图4.3 《惠安政书》中的社之设计
图5.1 朱子像
图5.2 明万历版《泉州府志》州城图
图5.3 五服图
图5.4 清乾隆版《晋江县志》县疆域图
表5.1 城门的隐义
图6.1 一座小庙中的鲤鱼跃龙门壁画
表7.1 明清泉州官办祠祭数量表
图7.1 一座恢复中的铺境庙(登贤古地)
图7.2 一座铺境庙内
图7.3 生韩庙的韩琦石刻像拓片
图7.4 作为“日月太保”的南宋小皇帝
图7.5 明刊南戏剧本中的插图(和尚弄尼姑)
图9.1 承天寺超度仪式序文(1896年)
图9.2 举行超度仪式的闽南古刹承天寺
图11.1 清代泉州城
图11.2 作为“历史负担”的节孝坊
图11.3 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钟楼
再版自序
本书初版于1999年,其稿于1998年中应约匆忙完成,按编辑要求的“五字为题”原则,取名《逝去的繁荣》(副题为“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纳入一套小丛书出版。今蒙三联书店不弃,改现名再版。浏览白纸黑字,自知遗憾太多,萌生重写之意;出版人则表示,再版不是初版,修订不是重写,为再版的修订,需尊重历史。我接受建议,修订旧著,只在必要之处,以澄清原意为目的,做了少量调整、增删,全面保留原作的结构、内容、论点(原作的结构安排,深受其时我综合方志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以塑造区位生命史的企图之影响,内容侧重社会学所注重的传统—现代转变之解析,论点侧重诠释“古今之变”的经济与文化内涵)及当时采用的引注方法(除本序外,我区分新旧文献,在正文合适位置标出古代文献的版本时间、书名及卷数,在尾注中注明近现代著述出处,将之与解释性注释混合。为避免重复,不另编“参考文献”)。
新取书名“刺桐城”,是本书记述的泉州(图0.1)的三个别称之一(其他两个是“温陵”和“鲤城”)。这三个别称得之于不同年代。“温陵”之称,与官称“泉州”大抵源于相近时期,但宋时似更流行。“刺桐城”之名,与五代据有泉漳17年的留从效的扩城〔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有关。史载,留氏扩城后,环城遍植刺桐,泉州因之获得“刺桐城”别号。“鲤城”之称的起源晚一些,史载,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都契立玉“扩罗就翼”,拆除罗城南城墙,扩大城区,泉州城周围30里的上宽下狭的长形城郭,形似鲤鱼,故在元或之后泉州有了“鲤城”昵称(庄为玑:《泉州历代城址的探索》,《泉州文史》,1980年第2—3期)
。
图0.1 泉州(作者摄于2004年)
包括“泉州”在内的地名,各自有其隐喻。
“泉州”得名于府城东北泉山(又名清源山、北山、齐云山),此山,汉人“平闽”之前,为东越王、东欧王盘踞,该山有清源洞,一名纯阳洞,或曾是越人居所,后成为道人修身养性之处。相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刺桐城_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