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三人谈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CONTENTS
一、引言
二、什么是制度?
三、行为的意义与道德维度
四、能动的人
五、我们怎样解释制度?
六、秩序、均衡与均衡的漂移
七、秩序的自我展开
八、情境理性
九、我们能够完整地理解世界吗?
十、效率、交易费用和制度评价
十一、社会福利与个人自由
十二、平等及其他
后记
作 者 简 介
汪丁丁,数学学士、数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
韦森,原名李维森,1995年获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回国执教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0年9月至2001年3月曾为剑桥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开放时代》,香港《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纽约《知识份子》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经常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报刊上撰写专栏文章和学术随笔。学术专著主要有:《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文化与制序》;并出版有个人随笔和论文集《难得糊涂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如诗》。
姚洋,1996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经济学季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农村经济、国企改制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著有《制度与效率——和诺斯对话》、《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主编《转轨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亦在《读书》、《书城》、《南风窗》和《21世纪经济报道》等杂志和报纸上发表文章。
对话,是真理显现的过程。
经济学对话系列
A DIALOGUE O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制度经济学三人谈
汪丁丁 韦森 姚洋/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制度经济学三人谈/汪丁丁等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经济学对话系列)
ISBN 7-301-08863-9
Ⅰ.制… Ⅱ.汪… Ⅲ.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Ⅳ.F091.3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024880号
书 名:制度经济学三人谈
著作责任者:汪丁丁 韦森 姚洋 著
责任编辑 :任旭华
标准书号 :ISBN 7-301-08863-9/F·1089
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 北京大学校内 100871
网 址:http://cbs.pku.edu.cn 电子信箱:em@pup.pku.edu.cn
电 话:邮购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0672 编辑部62752926
排 版 者:北京诚锐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印 刷 者:三河新世纪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650毫米×980毫米 16开本 21印张 264千字
2005年4月第1版 2005年4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6.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一、引言
——我们所继承的制度经济学的西方传统与我们所关注的中国问题
姚洋:制度经济学在中国传播已经十几年,但我总感觉它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所发生的制度变革。回顾过去的二十五年,我们看到,邓小平提倡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基本达到了目的,我们基本上走过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路——至少大方向已经明确了。我自己研究制度经济学,但仍然有许多的困惑。比如,交易费用理论在国内已经深入人心,但要用它来解释中国的制度变革,我认为是无能为力的;博弈论在制度研究领域的应用刚刚开始,要形成一套思路尚待时日。国内学者对中国的改革有一些独到的解释,但是没有形成被主流经济学接受的理论。我和二位坐下来谈制度经济学,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你们对制度经济学有独到的理解和研究,你们主要是从哲学和语言学角度来探讨制度和它的演变。和许多人一样,我自己也不能完全理解你们的思想,但感觉能够从你们那里学到东西,所以想通过交谈作进一步的了解。另一个原因是,我自己更多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制度,思路稍微主流一点儿,我们的对话也许会对中国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有所帮助。
汪丁丁:如果与我和韦森的立场相比,那么我同意,姚洋显得更加“主流”。
姚洋:对,跟你们而言主流一点儿,跟新制度经济学比就不是那么主流了。我们三个人坐下来交流可能会为一些读者、特别是年轻人,澄清一些关于制度研究的困惑。新制度经济学引进中国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普及,大家对它的了解很多。但是,新制度经济学需要很多很强的假设在背后作支撑,用它来分析中国的问题,我自己觉得是有很多缺陷的。比如,新制度经济学把个体看作是没有社会背景的抽象的理性机器,因此没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制度的变迁。从这样的假设出发是不能解释中国的制度变迁的。你们二位注重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关注制度的演化,我感觉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在这一点上,我们是相通的。
汪丁丁:我来参加这次“对话”,没有什么学术目的,也没有其他方面的企图。我只和我喜欢交谈的人交谈,我不喜欢以“官方邀请”的方式与别人交谈。例如,我喜欢哈贝马斯坚持遵守的一个立场:“对话”,它的前提是“平等”——每一个对话者认真倾听其他对话者的话语,这是一项义务,也就是对话的伦理条件。
韦森:对我来说,不大善于交谈。写还可以,但讲的时候,我脑子就一片空白了。这主要是我的大脑的记忆空间太小。打个比方,如果用电脑的语言作个比喻,如果说丁丁的大脑的“memory”空间为512K,我的大脑的记忆空间可能只有32K,连64K也达不到。大脑记忆空间小,就只能采取“黑瞎子掰棒子”的学习法,即存储了新的挤出去了旧的。但现在我至少觉得,在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推进到目前的格局中,进一步思考制度问题,非常有意义。这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而且对理解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走向,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济学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制度经济学三人谈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