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关系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儒学思想与礼乐文化概说
第一节 儒学思想与礼、乐概说
第二节 儒学为主的文化环境
第三节 初盛唐礼乐文化概说
第二章 国家文艺政策和礼乐文化发展
第一节 历史、现状与理想:唐太宗礼乐文化的雅正核心
第二节 礼仪、政治与文学:复杂丰富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音乐、政治与文学:唐玄宗时期的礼乐与文学
第三章 文人积极参与下的礼乐文化活动
第一节 文人的成长环境与儒学精神——以教育和科举为中心的考察
第二节 文人参与礼乐文化活动——对参与方式的考察
第三节 文人对礼乐文化建设的参与——以张说为例的考察
第四章 礼乐文化与文学形态例说
第一节 家训与礼乐
第二节 郊庙歌辞与礼乐
第三节 宫廷诗与礼乐
第四节 颂与礼乐
第五节 赋与礼乐
第五章 礼乐文化与文风演进
第一节 初盛唐文学风格演进历程
第二节 典雅文风
第三节 壮阔文风
余论
附录1 《破阵乐》考
附录2 唐郊庙歌辞体裁统计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赵小华告诉我,她的博士论文得到了广东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岭南博士文库的资助,即将付梓出版。她请我为此书写序,我很愉快地答应了。
近年来,唐代文学的研究因其成熟在选题上有了相当难度,但还有不少领域可以去开拓,有不少课题可以去深化。在交叉学科中阐释文学存在状态、在宏观文化背景下描述文学演变的规律,肯定会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手段和方法。二十多年前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序言中曾经说:“从研究一个作家、学者,或者政治人物着手,来展示一个时代,已经成为许多著作者所采用的方法了,其中还曾产生过一些杰作。但是,是否可以抓住某一历史时期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叙述的线索,把一些零散的社会现象和人物行迹串连起来,使内容的覆盖面更大一些呢?鉴于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社会生活又是如此的纷繁多彩,研究方法也应有所更新,要善于从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住恰当的中介环节。”小华的博士论文选题就是基于这一认识而产生的,其所寻找的中介环节,就是礼乐文化。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学、文士关系的研究,无疑是宏观文化背景下的交叉性、综合性选题,驾驭起来确有一定的难度。
从社会思潮或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唐代文学,已有相当多的优秀著作。儒释道三种文化思潮在唐代社会充分交融汇合,形成包容开放的大唐文化。但在思想渊源上,学界多讨论佛道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如道教对唐诗想象力扩张的作用、佛学对诗境艺术与意境理论的影响等),较少关注儒学。客观地说,唐代统治者的重儒政策、唐代官方教育中的崇儒倾向、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尚儒情结都使得儒学思想成为了
实际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一“实际的”发展态势,对唐代文人的成长和唐代文学的发展意义深远。唐代文人在生活环境、立身处世、成长文化背景、作品创作等方面,无一不受到儒学思想的规定。也因此,唐代文学的内在精神命脉中很容易见到儒学的影子。儒学思想在唐代社会的演进轨迹如何影响到唐代文士及文学的发展,这一历史脉络需要得到更清晰的梳理和呈现;
而作为儒学思想核心的礼乐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更应得到进一步揭示。
然而,学界对此研究并不充分。首先,是关于唐代儒学的研究不平衡。对儒学思想及其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唐以后的啖赵陆春秋学派和韩李柳刘身上,对初盛唐时期较少关注。同时,从儒学学术文化背景来关注文学研究的成果也较少。其次,在礼乐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方面,先秦文学是研究重点,有诸多论文围绕《诗经》、《楚辞》及礼乐文化进行阐发。而对于唐代文学与礼乐文化关系方面,目前尚无专文和专题研究。典型如武则天举行大量礼仪活动与其改朝称制的联系在史学界渐引起学者兴趣,而这些礼乐活动对唐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却至今没有得到进一步揭示。最后,唐代文学经历了一百余年的缓慢发展后才走向高峰,对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有助于充分、准确地解释盛唐文学高潮的到来,可惜学界对此关注度仍然不够。
小华的研究以初盛唐礼乐文化的构建和各时期国家文艺政策的制定为阐述前提,对文人活动和文学作品进行综合考察,探索文士的实际行动、演绎文人积极参与礼乐建制的过程、诠释礼乐文化观照下的不同文学形态,寻绎作品所体现的文学风格与文化本源的关系,最终揭示礼乐文化对初盛唐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她在对古代典籍的细读中耙梳剔抉、阐幽发微,指出初盛唐立国伊始,唐王朝面临着社会整合和秩序重建的问题,由此而选择了对社会责任勇于承担、对现实生活坚决干预和对政权统治起巩固作用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思想。此一选择,总体来说,引领了其时的社会文化发展、文学风尚和文人心态。分而论之,首先,是通过国家文艺政策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导向,初盛唐时期国家文艺政策对当时文学演进的影响各各不同。其次,通过教育与科举的一致性推动文士或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再次,通过对唐代文学发展的原生态状态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礼乐文化的观照下,家训、郊庙歌辞、宫廷诗、颂、赋等多种文学形式或重新被纳入了文学的视野之内,或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固定解释。最后,那些记录礼乐活动、反映国家典礼、倡扬礼乐精神的文学作品,辞意吉祥、声调响亮、对仗精工,富有富贵气象,生动地反映了初盛唐君臣际会的盛况,描述了那个时期重大国事活动的盛貌,具有艺术和史实的双重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时的文风走向。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的梳理是思路清晰、阐述充分的,许多宏观的叙述都落在了实处。
比如,本文第二章从宏观的国家政策角度考察礼乐文化对文学的作用,属于唐代政治与文学的研究范畴。由于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各个朝代、各个时段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使得相当多的政治与文学关系的研究着力于勾勒制度演变过程、探究形成原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对文学现象的关注和对文学规律的揭示。而作为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政策,却往往关乎一朝一时,其演进简单明了,有迹可寻,容易把握,相关资料的留存比较丰富。通过以国家政策为视角来观照文学,可以清楚地描绘出文学受到政治的最直接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时段国家政策的变化,可以较明确地展示文学文风发 ............

书籍插图:
书籍《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关系研究》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关系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