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绪论
第1章 从内战走进冷战
“蒋之下的和平”
大国角逐中艰难抉择
铁幕落下之时
第2章 结盟与对抗
“一边倒”
结盟的缘起
走向对抗之路
第3章 东亚革命与国家安全
天下解放与国防线
援越抗法
跨过鸭绿江
第4章 走向“冷战共处”
实现朝鲜停战
恢复印度支那和平
台海“打打谈谈”
第5章 缔造新外交
“搞一点原子弹”
重建“中间地带”
结语
参考文献
绪论
1947年9月22日是国际冷战历史中一个特殊的日子。世界的目光都在这一天投向欧洲,为将世界分成两个相互对抗的集团,美苏之间的交锋在那里走向转折点。
这一天,有欧洲的英法等16个国家参加的欧洲经济会议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该报告强调,美国援助对欧洲战后复兴特别重要,所以必须与美国建立各种紧密的关系。
[1]

此前,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V.M.Molotov)曾在巴黎英法苏三国外长会议上警告英法两国,不要接受美国不久前抛出的马歇尔计划,倘若在此问题上一意孤行,就会“把欧洲分成两个集团”。
[2]

事实表明,他的警告无济于事,不过苏联显然也做好了从另一边撕裂欧洲的准备。
也是在这一天,在波兰的西里西亚什克拉尔斯—波伦巴的小温泉场召开了包括苏联、东欧国家和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代表等参加的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会议通过的《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宣布,世界上出现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的反民主阵营”,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为了世界有一个光明的前景,后一个阵营要敢于起来斗争。
[3]
就这样,欧洲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就差将德国在地理上一分为二了;“两大阵营”也被宣布出现了,世界在政治上也被一分为二了。美国著名的政治评论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将战后世界政治的这种发展名之为“冷战”,这个词被普遍认为是最准确地概括了战后一个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并因此很快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且沿用至今。冷战结束后,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还被称为处于“后冷战时代”,可见这个词影响之大之久远。
1947年9月14日,也就是“两个阵营”的出现被宣布一周之前,中国河北省武安市附近一个叫陶冶的小镇子上印发了当日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当时还只是中共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的机关报。这天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社论,标题是《人民解放军大反攻》。这篇社论宣布中共军队“伟大的反攻已经开始”,他们要“把解放的旗帜插到全中国”。
[4]

这时,世界上那些最睿智的政治家都在绞尽脑汁,试图更深刻地诠释欧洲局势的影响和“两大阵营”还会在那里干些什么。还有不少人忧心忡忡,害怕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久将降临。总之,就是没有人意识到《人民日报》这篇社论所阐述的事变意义有多重大。在东亚那片与欧洲规模几乎相当的中国大地上,国共军事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共军队已经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目标是夺取全国政权。一个新的国家将在两年后诞生。如果论规模和尺度,这就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小的地区在经历多年战乱和四分五裂之后实现了大一统。另外,中共夺取政权还导致中国外交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转变,新国家以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方式彻底摧毁了以往的中国对外关系体系,并给世界政治造成了剧烈的震动和相当长久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篇文章。
从微观层次上看,在东亚东北部地区的陶冶镇上发行的那张《人民日报》与在西欧的巴黎和东欧的西里西亚什克拉尔斯—波伦巴小温泉场两地分别举行的国际会议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全球冷战的爆发与中国政局巨变在时间上如上述之高度的重合似乎只是个巧合。但是,从全球历史的长时段观察,这种偶遇很难说是没有关联性的,它相当直观地展示了美苏对抗将溢出欧洲,延展到东亚。冷战早晚会全球化,中国的命运将不可避免地同国际冷战的进程纠结在一起,未来中国的对外关系必定要面对“冷战”这个战后世界的基本格局,在同冷战的互动中发生和发展。与此同时,新的国家也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诉求塑造冷战,至少最初在东亚地区是如此,随着时间的发展则逐步扩展到要塑造全球冷战格局。这本书论述的目的之一就是揭示这个历史过程的最初阶段。
这本书将要叙述的“新中国外交”是1947年的世界与中国两方面形势发展的结果,在时间上主要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到1955年,差不多就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这个时期。这个时期不论是在世界历史上还是在中国历史中,都是可以清楚识别出来的。这是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的巨变过程恰好重合在一起的时期。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1953年3月斯大林(J.V.Stalin)逝世,是冷战对抗最为极端的阶段。当时美苏两国处于极其紧张和近乎僵硬的对抗之中。在欧洲是1948年6月爆发柏林危机及随后的德国正式分裂,以美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以及欧洲东西两边的所有联系中断。在亚洲则是爆发了朝鲜战争,结果不仅是朝鲜半岛分裂长期化,而且还导致冷战向东亚大规模蔓延,形成了两大阵营在欧洲之外的另一条激烈对峙的战线,在这里中美持续进行了三年的热战。极端对抗的局面在斯大林去世后开始逐步缓解,美苏双方开始调整此前连通过谈判寻求妥协都不愿意的态度,这导致了局部和短暂的缓和,直到1956年在东欧和中东发生的危机打断这个进程;中国这时则迈开了改造冷战的步伐——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本书要论述的时间范围。
就在美苏步入尖锐对抗并在斯大林去世后东西方关系一度趋向缓和的这个时期,中国政局正在经历极为剧烈的转型,即从中共取得革命运动的最后胜利转向建国。这个转型的过程难以划出截然分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发生的革命与建国是不可拆分的联合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关系也伴随着这场转型而诞生,并在与国际冷战的互动中塑造出自己的基本形态。
在国内外两个历史过程紧密交织的结构中,在中国对外关系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同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相比,被命名为新中国的这个时期发生重大事件的密度和重要度都是最高的,中国领导人做出的或不得不做出的重大决定之多 ............

书籍插图:
书籍《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 插图1
书籍《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