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丢文化搞经济,西方人眼里我们只是暴发户_文化_腾讯网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冯骥才:丢文化搞经济,西方人眼里我们只是暴发户_文化_腾讯网
cul.qq.com
[摘要
]商业文明、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又进来,我们自己的文化一直是一堆碎片,我们现在要找到自己。
冯骥才在全国政协会议上
“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搞,但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不能为了赚钱过分开发旅游把古村落都毁灭了。”
在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就传统村落保护回答了记者提问。冯骥才说,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机制,乡村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要有以保护为基础的旅游发展规划,这应是硬性的约束,因为传统村落并不只是供这代人消费,还要留给后代,不能让积淀了数千年的传统村落在这代人手里被破坏。
“这几年城市化进程加剧,中国每天消失80个到100个村落,所以我们当时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问题,推出了4000多个村落的传统村落名录。但这些村庄选出来之后,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村民希望能够脱贫,而脱贫最快、来钱最快的就是旅游,于是纷纷打算开展旅游。”
这些年,出现了乡村旅游热和民宿开发热,大资本和商业集团进入农村,大量的热钱跑到农村去了,唯商业导向唯利益至上,但这些投资和开发经营面临很多问题:一是缺少保护村落的计划、措施,村民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村落文化特色,很多古村因此变得面目全非,大量被破坏。
一些村落的管理权已落入投资方手中;国家制定的各项保护措施得不到有力的执行。在经过模式化的旅游开发之后,传统村落正出现雷同化、同质化、商品化。原有的村落文化被肢解、异化和歪曲。新一轮的破坏已经出现,如不加强有力和有效的管理,大批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就会得而复失。
冯骥才呼吁政府部门出台规章制度,对古村落旅游开发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国家对传统村落开展旅游的批准机制,凡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应向国家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不能开展旅游,而且要按照国家的保护规定与标准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报请国家管理部门核准。
“这些村落现在就剩下4000多个了,地方政府要帮助老百姓解决硬件设施问题,比如上下水、暖气管道、电网等现代化生活设施,让老百姓住在村落里,能够赚到足够的钱,留在村里生活。只有原住民还住在村落,村落才能保护下来。”
从2002年开始,冯骥才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并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现代社会进程中濒临灭绝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项目,由冯骥才主持的历时9年的对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全国木版年画的普查、抢救和科学整理工作,在本月中旬刚刚画上圆满句号,22卷大型图文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和14卷本的《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全部出版完毕。
冯骥才的工作包括,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文化从整体上区分为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三个部分。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目前在国内,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研究环境都非常恶劣:存活这些民间艺术的县乡镇不关心,他们在意的是脱贫致富;在城市管理者看来,民间文化差不多等同农村习俗,他们想的是如何把城市建设得同国外一样;政府没有颁布任何法律保护民间文化,几十年里只是出席了一些规章制度,中国知识分子精英关心的是如何同世界接轨,他们喜欢的差不多全部是西方外来的高雅文化。
对民间文化冯骥才打了个比方:“如果说精英文化是父亲的文化,那么民间文化就是母亲的文化,它是母体,是民族的根。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冯骥才具体阐述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
如果说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的传统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那么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便由民间文化鲜明而直接地表现出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上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英文化,一方面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是根,它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
由于种种原因,民间文化并没有处在与精英文化同等的位置上。它们大多凭借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也没有从文化上、从全球化的背景上来看待这个“中华文化的一半”。时至今日,我们对于民间文化的整体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没有完整是统计数字,国家也没有完整的档案库。
冯骥才认为形成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当前我们正经历工业化的转变,原来的传统文化正在失散;二是在目前的中西文化冲突中,一些国人缺少传统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管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弱势文化的大氛围下,人们存在着对民间文化的一种轻视。三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文化保护法》。比如皇宫精美的建筑属于保护范围,而民居这类建筑就不在保护之列。
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坐在书斋里的冯骥才心急如焚,再也忍不住,走到了现实世界里,为文化保护而奔走呼喊。从城市的建筑到乡间的民俗,由天津到全国,从中国到国外,冯骥才关注的视野越来越宽广。
“如果我们到中华大地上跑一跑,就会看到我们的文化多么缤纷与迷人,人民多么智慧,多么心灵手巧,多么富于才华;同时也会看到它们面临着失传,受到漠视,眼看着曲终人散,人亡艺绝。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失却得无声无息。在历史上,我们对庞大、灿烂的民间文化缺乏整理,家底不清。所以我们有责任对迅速消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把它整理出来,建立起民间的《四库全书》。所以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一刻也不能等,这是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我们文化工作者应当明确一个问题,不要以为我们是文化的救世主,我们只是文化遗产的责任人。因为任何一代文化人,都有责任把先辈创造的文化精华保护好,交给下一代。”
冯骥才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抢救应当摆在研究的前面,因为这些文化一旦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法国在1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冯骥才:丢文化搞经济,西方人眼里我们只是暴发户_文化_腾讯网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