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能不能死:当代西方文论考辩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作者能不能死:当代西方文论考辨/张江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
ISBN 978-7-5161-9577-2
Ⅰ.①作… Ⅱ.①张… Ⅲ.①文学理论—研究—西方国家—现代 Ⅳ.①I1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325586号
出版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王茵 张潜
责任校对 王佳玉
责任印制 王超
数字编辑 于晓伦
出版
社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 100720
网址 http://www.csspw.cn
发行部 010-84083685
门市部 010-84029450
经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刷装订 北京君升印刷有限公司
版次 2017年1月第1版
印次 2017年1月第1次印刷
开本 650×970 1/16
印张 31.5
字数 338千字
纸书定价 98.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营销中心联系调换
电话:010-84083683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张江 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 教授 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 《中国文学批评》主编
目录
第一编 当代西方文论:演变与趋向
总体缺憾与问题
一 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缺陷
二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化的错位
三 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点
分期、定位及基本走向
一 历史分期的标准及意义
二 基本定位
三 基本走向
理论中心论
一 对象的变换与迁移
二 理论的生成路线
三 阐释的强制方式
第二编 当代西方阐释:强制与独断
强制阐释:总论
一 场外征用
二 主观预设
三 非逻辑证明
四 混乱的认识路径
若干问题再辨
一 概念解说
二 场外征用
三 “理论”的文学化
四 主观预设
五 前见的盲目
六 前置模式的冲挤
七 前置结论的刚性
八 批评的伦理
九 批评的公正性
十 阐释的边界
阐释的独断
一 “强制阐释”的独断论特征
二 作者能不能死
三 “意图”在不在场
四 前见是不是立场
第三编 碰撞与论争
与J.希利斯·米勒的通信
确定文本的确定主题——致希利斯·米勒
“解构性阅读”与“修辞性阅读”——致张江
普遍意义的批评方法——致希利斯·米勒先生
J.希利斯·米勒致张江的第二封信
与西奥·德汉的对话
“文化追随贸易”:中西学术交流逆差巨大
中国学术走出去:建立中国的理论和哲学基础
超越汉学圈子:直击中国当下文学、理论及现实问题
俄罗斯学者的回应
一 强制阐释现象普遍存在
二 文学理论不能脱离文学
三 强制阐释并非过度诠释
四 尊重文本是批评伦理的基本规则
五 东西方应携手探索文艺学新路
哈派姆的批评
第一编 当代西方文论:演变与趋向
总体缺憾与问题
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节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开始在中国产生影响,并逐渐演变为显学,受到学界的高度推崇。文艺理论研究言必及西方,西方文艺理论成为评价和检验中国文学艺术实践的标准、文艺理论建设的基本要素。当下,我们面临一个难以解脱的悖论:一方面是理论的泛滥,各种西方文论轮番出场,似乎有一个很“繁荣”的局面;另一方面是理论的无效,能立足中国本土,真正解决中国文艺实践问题,推动中国文艺实践蓬勃发展的理论少之又少。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和研究渐入窘境。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究竟应该如何辨识当代西方文论?它对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如何?在西方文论的强势话语下,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何在?
对这些问题做出清晰、科学、全面的回答,是一项系统而浩大的工程,力图在本书的一个章节中加以解决,实在难以实现。此处对当代西方文论的辨析,暂以引入国内较早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流派为例,对中国文论重建的探讨,也只是有针对性地提出宏观构想和基本方向,更具体的问题将在日后的文章中一一阐述。
一 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缺陷
2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与此前的现代文论和古典文论相比,确实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理论观照的广度和触及问题的深度,以及对文艺学科独特性的探求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方面,都极大地推进了文艺理论自身的发展。但必须认识到,当代西方文论提供给我们的绝不是一套完美无缺的真理,而仅仅是一条摸索实践的记录轨迹。这意味着,它自身还存在种种缺憾和局限。对此,个别学者已有警悟,并著文反思。
[1]
但还远远不够。
需要说明的是,一百年来的当代西方文论思潮迭涌、流派纷呈,其丰富性和驳杂性史所未见。各种思潮、流派在研究范式和观点立场上常存迥异之处,甚至根本对立。因此,本部分对其理论缺陷的论断,只能采取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不可能全部囊括。
(一)脱离文学实践
西方文论中诸多影响重大的学说与流派,都不同程度地脱离文学实践和文学经验,运用文学以外其他学科的现成理论阐释文本、解释经验,进而推广为具有普适性的文学规则。这些理论发生的起点往往不是鲜活的实践,而是抽象的理论。在许多情况下,文学文本只是这些理论阐述自身的例证。这让我们对一些西方文论的科学性产生疑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弗洛伊德不是文学批评家,他的学说首先是作为心理学理论提出的。早在1896年,他就创造并使用了“精神分析”一词,1900年完成《释梦》,构造了他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他的文学观,以及对文学和文艺的表述,都是在这一理论成形后,作为对精神分析学说的证明和应用而逐步形成的。从时间上看,《作家与白日梦》(1908)、《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的一个记忆》(1910)、《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歌德在其〈诗与真〉里对童年的回忆》(1917)、《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等被反复引用的文论著作,都是在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以后完成的,其重要观点无一不是依据精神分析理论衍生而来。更重要的是,这些著作的主要思想和观点都是为了印证弗洛伊德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而不是要建构系统的文学和艺术理论。如果把他的学说作为文艺理论来看,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一是理论的前提。弗洛伊德评论文学和艺术的各种观点和立论有其既定前提,即其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观点“俄狄浦斯情结”。为了用这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作者能不能死:当代西方文论考辩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