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全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1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
在细雨中呼喊
黄昏里的男孩
战栗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世事如烟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我胆小如鼠
鲜血梅花
现实一种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活着
目 录
中文版自序
韩文版自序
英文版自序
麦田新版自序
活着
中文版自序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
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
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
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
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
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
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
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
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
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
痛苦将轻微很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
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
冷漠的作家。
这不只是我个人面临的困难,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
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
现实才会闪闪发亮。应该看到,这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了力,可它已经
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真正的现
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
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
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
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
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
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也有这样的作家,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福克纳是
一个成功的例子,他找到了一条温和的途径,他描写中间状态的事物,
同时包容了美好和丑恶,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
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了过去和将来。
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可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
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也
看不到怎样走去。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
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不是现实的作品。
前面已经说过,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点,我一直是以敌
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
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
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
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
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
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
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
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
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海盐,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七日
韩文版自序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来解释这一部作品,这样的任务交给作者去完成
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愿意试一试,我希望韩国的读者能够容忍我的冒
险。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
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
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
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
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
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
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
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
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
《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
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
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
《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
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
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
的。
北京,一九九六年十月十七日
英文版自序
我在1993年中文版的自序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听到了一首美国
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
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
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作家的写作往往是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
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的,这些水珠般微
小的细节有时候会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活着》的写作
也不例外,一首美国的民歌,寥寥数行的表达,成长了福贵动荡和苦难
的一生,也是平静和快乐的一生。
老黑奴和福贵,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
经历着不同的时代,属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肤色和
不同的嗜好,然而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是因为所有的不同都
无法抵挡一个基本的共同之处,人的共同之处。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
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
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我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余华作品全集 - (EPUB全文下载)